浅谈中国画与心境的互相关系
浅谈中国画与心境的互相关系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它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心与境可以分开来读,凡俗之人被境所支配,悟道之人那么可以不受外境干扰,而能用心支配境精神创造。
八大山人的泼墨和花鸟是很让笔者感兴趣的。与石涛一样,他是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八大山人心情悲愤,遂落发为僧,书画为伴以缓解自己。画作上署名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似哭,后二字似笑,所以哭之笑之即有哭笑不得之意。国画让他的心境得到抒发。
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源于他的背景,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把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他创作上自然、简练、大气而有新意,寥寥数笔,神情毕具,他的形式和技法让他的真情实感得到一种最好的表现。
俗话说:一生兰,半生竹。画兰竹心境雅致。臨摹梅兰竹菊,笔者甚爱竹,竹子高洁有气节,透露着一股正气,散发君子的气常郑燮擅画竹、石、兰花,尤精墨竹。他对自然深化观察的根底上,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纯和构思,故而笔下生辉,颇具美感,他常赋予形象以象征意味,竹石便在他的笔墨下化为自己的人格化身,这一点表达出他文人化的意趣。
上善假设水,柔可以克刚,静可以抚躁,画国画的感觉像打太极一样,让人心绪变得安宁。对中国画的渐渐理解让笔者开场对它产生兴趣。
二、从自身打破融汇心境对中国画的作用
〔一〕写生理论
从古到今,学习中国画的人不计其数,然而成名之人和流传画作却少之又少。多有人画画只求绘画技巧而忽略了心境,这样就流于俗套了,而且,缺少心的表达,画作必定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知。作画的人只能被称为画匠,而不是画家了。技巧是画面的骨架,那心境就是赋予画面的灵魂了,二者缺一不可。学习中国画不能顾此失彼,且要多思多虑。
心境对中国画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元代时,文人士大夫根本上忍气吞声,心向隐逸,他们用放纵的笔墨进一步放纵冲动的情绪,水墨也正是合适表达这种心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他们的写意风格既与明清写意画家们把主观心境随心所欲地附加于物象之上不同,又与西方人主观抽象化的心象表现不同。
他们是用水墨根据客观物象有选择地寻求心境的寄托,更甚者是通过程式化的构图和构成,到达了他们心境的高度和完美的表现,他们的审美方式和笔墨形式极具特点,对后世影响颇深。真实表达了当时文人的心境。赵孟頫认为画什么样的画取决于画家的审美观和艺术兴趣。他也画青绿山水画,但妙处不在工,而是在逸,是文人画追求的艺术风格,是与职业画师相对的。
境由心生,主体的思想情绪给自然景物涂描了新的色彩。不同时段的心境与中国画创作息息相关。
培養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很重要的,经过笔者对一些画家的理解和对大大小小作品的临摹过后,觉得自己对中国画可以算得上是有一知半解了,应该是更多。每每在画画时,已经变主动为被动,可以认真入画。从躁到静,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开场对学习中国画有了信心。
学习中国画对景写生是必要的,阶段性地外出写生,逃离了嘈杂又现实的世界,走向自然,与自然天人合一,身临其境的体悟,心境清凉甘畅,久蒙尘垢的心顿然进入一片慰藉之中,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那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可
浅谈中国画与心境的相互关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