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
  ——论牟宗三后期哲学中的“物自身〞是价值意味概念的命题
  [摘要]“物自身〞是康德哲中最为复杂、最难理解和最为重要的根本概念与中心概念,也是牟宗三后期哲学即道德的形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牟宗三把“物到达的一致就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完成。在第二种情况中,只有“读者意图〞,而毋须设定和顾及“本文意图〞或“作者意图〞,因此对本文的创造性诠释就是“读者意图〞的表达;假设存在着“本文意图〞或“作者意图〞的话,那么它们是且只能是在对本文进展创造性解读与诠释的“读者意图〞中呈现的。换言之,分开理解读与诠释的“读者意图〞,就没有“本文意图〞或“作者意图〞;“本文意图〞或“作者意图〞不能分开“读者意图〞。这样,在第二种诠释中,也就不会出现“读者意图〞与“本文意图〞或“作者意图〞的扞格。这两种诠释的区别在对于“本文意图〞和“作者意图〞的理解与态度不同。第一种诠释预设了“本文意图〞和“作者意图〞,因此它不允许出现“读者意图〞与“本文意图〞和“作者意图〞的背离、矛盾和冲突,谨防“过渡诠释〞。第二种诠释那么把“本文意图〞和“作者意图〞看成是存在于对本文进展解读与诠释的“读者意图〞中,强调理解读与诠释的“读者意图〞的优先性与主位性,突出理解读与诠释的创造性。站在第一种诠释观的立场上来看第二种诠释观,那么容易造成“过渡诠释〞;相反,从第二种诠释观的态度来看第一种诠释观,那么显得是传统和保守的诠释,会导致对自由思想的限制与桎梏。因此,这两种诠释观处于对立状态,却各有其理,在哲学诠释中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兼容并行是困难的。然而,它们又都是哲学诠释所需要的。这常常使诠释者面临诠释的两难困境,成为当代诠释学争论的焦点之所在。其结果往往使诠释者采取一种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诠释策略。然而,这两种诠释观真的是冰炭不容吗?
  从牟宗三对于康德哲学的诠释来看,上述两种诠释不仅可以相容,而且是并行不悖的。事实上,“本文意图〞,“作者意图〞和“读者意图〞在语言中均被置于一种“对象〞层面与“元〞层面的关系之中,即是说,“本文意图〞,“作者意图〞与本文自身在表达“读者意图〞的诠释中都只是作为对象编码而存在的,而与之相对的表达“读者意图〞的诠释语言却充当了元解码。诚然,当“读者意图〞与“本文意图〞,“作者意图〞同时被置诸另一种元语言的解码中,那么它们也就成了对象编码。因此,一切哲学诠释,乃至一切诠释皆是“元〞诠释。从这种元诠释的观点来看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诠释,就可以化解上述两种诠释观之间的抵触,消除诠释者的两难困境。这里所说的“元诠释〞,就是居于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区别而把上述两种诠释区分为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对于历史的诠释,成认“本文意图〞与“作者意图〞是必要的,但是它要求杜绝“读者意图〞对于本文的“过渡诠释〞,诠释必须尽可能符合“本文意图〞与“作者意图〞;至于创造的诠释,那么必须摆脱本文的“历史〞的限制,从更大的可能的诠释情景出发,把“本文意图〞,“作者意图〞置于诠释过程中的“读者意图〞中来显现,甚至不惜造成有意的误读,以求在开阔的视野中与新的高度上表现出新颖的思想或见解,而有所创造与超越。在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诠释中,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是被兼容并蓄和交替进展的,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那么是以创造性诠释为主的。
  牟宗三哲学的历史诠释与创造诠释来源和受惠于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方法论〉的第三章中区分出“历史知识〞与“理性知识〞或“哲学知识〞。站在元诠释观的立场上说,康德在哲学上对“历史知识〞与“理性知识〞、或“历史知识〞与“哲学知识〞的区分与诠释正就是一种哲学的元诠释,也可以说,是一种元哲学的诠释。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历史诠释与创造诠释,正相当于康德在哲学上所作出的“历史知识〞的诠释与“理性知识〞的诠释的诠释。
  三
  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分别在认识论与形上学的意义上使用。在认识论意义上,正如多数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康德使用的“物自身〞是界限概念,事实概念。无疑,这一用法和意义主要是表如今其“第一批判〞之中。这一看法由来已久,几乎是不争之论。如今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康德哲学中,“物自身〞是否具有价值的涵义或可能具有价值的涵义?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存在着肯定与否认两种相反的答案,至今未有定论。例如,邝芷人先生根据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及?将来的形上学导论?中对“物自身〞的阐述指出:“‘物之在其自己’原那么上是个知识论及实有论的问题,以它作为提供吾人感官材料,因此是意识之外的存在物,因此它在原那么上不是个价值意义的概念。〞总之,“无论康德本人或是当时参与讨论的德国哲学,皆没有把‘物之在其自己’视为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2]李明辉先生那么根据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道德之形上学基捶、?理论理性批判?和

历史的诠释与创造的诠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ukas
  • 文件大小44 KB
  • 时间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