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例谈数学教学也需咬文嚼字.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例谈数学教学也需咬文嚼字
卜益伟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学科,它的语言组织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和语文学科一样需要咬文嚼字,克服随意性,确保教学用词准确,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谈数学教学也需咬文嚼字
卜益伟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学科,它的语言组织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所以小学数学的教学和语文学科一样需要咬文嚼字,克服随意性,确保教学用词准确,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咬文嚼字 一字之差 不同句意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谨性、科学性的学科。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在于它的语言组织具有相当强的逻辑性,虽然它看似和语文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在语言描述上字词的不同也会引起意思的不同。所以,数学教学中也需要咬文嚼字。
一、一字之差意不同
1.“除”和“除以”的区别
学生在小学阶段二年级就开始学习除法,开始接触“除”和“除以”这两个看似相同却又不同的知识概念。低年级老师执教时一般不把“除”和“除以”作为公开课进行教学,不是任教低年级的老师对这个知识忽略了,而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许多中高年级学生往往对“除”和“除以”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事实上,“除”和“除以”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含义。如:3除5,正确列式为“5÷3”,而“3除以5”则是按照题目意思直接列式为“3÷5”。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个年头,测试更趋于全面,但是对于“除”和“除以”的理解性测试还是少不了。可是,理解的不到位,还是容易使学生对“除”和“除以”的运用出现错误,导致不必要的扣分。因此,我认为:对这个知识点,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咬文嚼字,加强对比性练习,引导学生加以正确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是”与“都是”的不同
在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数的整除(课程改革后已经做了部分修改),其中有一个学习内容是学生经常会混淆,即“互质数、质因数和质数”三个不同的概念。
例如:2和5是( ),2和5都是( )。看上去这两道题目没什么区别,但细细分析题目的含义,第一题用的“是”,第二题用的“都是”,由此可以发现第一道的括号中填写“互质数”,第二道的括号中填写“质数”比较合适。
对这类题目,老师的做法是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在咬文嚼字中帮助学生根据语意环境,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辨别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升了”与“上升到”的区别
“上升了”与“上升到”也是一字之差,究竟有什么具体差别呢?
例如: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50厘米,宽40厘米,高40厘米,里面水深20厘米,放入一个铁块,水面上升了2厘米,求铁块的体积。这时算式应当列成:50×40×2=4000(立方厘米)。而如果是水面上升到21厘米,算式就完全不同了,需要把上升到的水面高度减去原先的水深,这样才得出上升了多少厘米。这样铁块的体积求法就变成了:50×40×(21-20)=2000(立方厘米)。而许多学生在实际解答过程中,会把“上升到21厘米”理解为“上升了21厘米”,然后用前面所说的思路来解答。
二、不明句意难解答
数学学习中,理解题意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例谈数学教学也需咬文嚼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刘备文库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1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