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它山之石来攻玉
贲晓霞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仿作是自主创作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另外,在学生仿写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互评互改,不失为一种作文教学的好的方法。
下面借它山之石来攻玉
贲晓霞 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可见,仿作是自主创作的坚实基础和必要前提。另外,在学生仿写的基础,放手让学生互评互改,不失为一种作文教学的好的方法。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仿作、互改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寻经问典――在阅读经典中认知优秀的标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作文的好与否,与阅读的质量有很大关系。阅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读物的选择,二是阅读的方式。
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阅读精品,有计划地布置他们每周至少选读一篇构思立意等方面比较好的作品。然后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教师小范围调整为辅将他们分成小组,力争每组里有一个能力强的组织者,带着本组同学有效地进行“奇文共赏”,看后分别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写出各人的阅读后的感言,并挑选出最佳选文。然后教师把各组选送出来的文章装订起来,供全班同学翻阅。
二、激活体验――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写出好文章,光凭技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积累和感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即使对写作技法了解得再多,但如果头脑中无材料,没有生活的积累和体验,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这需要教师在命题上给学生以信心。作文命题绝不可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来,要适度开放,让学生想写、敢写,真正体现“情动而辞发”,体现教学的人文关怀。在训练中,要始终倡导将写作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鼓动学生写眼前景、身边事、心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通过“以小见大”来反映人生和社会。坚持这样做,学生才有物可写,有事可议,有情可抒,且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的深度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实现“文道合一”的有效落实。
三、模仿借鉴――在学习中实践写作的技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往今来,通过模仿创作而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李白模仿乐府诗《长歌行》中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创作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佳句。
因此,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要求学生模仿所欣赏的经典中的技法,叙写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里,我们所说的模仿借鉴不是抄袭,我们只是去学习它的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立意主旨等,学习成功之作中写人的作品中细节描写的方法,叙事作品中如何引人人胜的技法,议论文的结构安排、思路展开的常见模式等。也就是用“旧瓶”或“改装了的瓶子”装上“新酿”。实际上,模仿不是机械地重复“原型”的模式,也不仅仅是对“原型”模式的简单变通,而是借其亮点进行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抽象出来的一种新的思想感情、谋篇布局等的创造,即以一种用与“原型”模式不同的结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创造。
四、互评互改――在探讨中摸索进步的阶梯
借它山之石来攻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