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
摘要:儒家传统哲学对“人”的观照是贯穿始终的,从孔孟开始一直到宋明理学期间两千多年,儒学大师的思想中都体现出对“人”本身的观照,对人自身修养和发展的探求。“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达到了孔子的程度,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对于人的关怀是高度一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逆理而行是无论如何都不可以的,我们要认识到天道然后顺理而行,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观察自然变化可以用到自己身边的人,当自己遇到困难之时那个朋友还站在自己的身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等一些涉及到天地自然变化的语句,其实从《论语》整体的角度看,整本书都在关怀着“人”的一举一动,教育我们知道“天道”,然后顺之而行,达到天人合一的程度。
孟轲则把孔子的微言大义加以挥发:“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8如此,则心、性、天合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大学》开宗明义就是要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八个步骤,一环也不能少。什么是格物?朱熹在《大学章句》里补充道:“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襄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9修身之本在于格物之至,就是要达到“众物之表襄精粗无不到,而吾之心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怎样才能达到格物之至呢?
所以圣人之教,究其根本还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也。这句话是《中庸》开卷明义第一章,“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理亦赋焉;于是人物之生,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该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10朱熹在《中庸》这一章里面的解释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儒家学说中的天人关系――“本于天而备于我”;也就是说人之所学是人本身固有的同样也是源自于天的“性”和“道”,就是在追求“天道”的同时也就在修养、反省自身的时间,这是一体的。
儒家的修身养性最后达到的要求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就是说,人通过明心见性,可以达到与天、地并列的永恒之存在。现在的我们只能感叹这种“天人一体”理想追求。作为“孔门传授心法”的《中庸》,是儒者修养的不二法门,他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达到“与天地参”的最高境界。这便是儒家“天人合一”论说的根本,是个人的一个修养、不断自我提升的过程。





就现在有些论述中的“天人合一”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点是不全面的,或者说是肤浅的。儒家的“天人合一”是人的自我修养的最高追求,只有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这个境界,达到“人是自然,自然是人”这个境界才有可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宋明理学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述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的文档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