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doc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摘要:儒家传统哲学对“人”的观照是贯穿始终的,从孔孟开始一直到宋明理学期间两千多年,倫学大师的思想屮都体现出对“人”本身的观照,对人自身修养和发展的探求。“天人合一”思想就是这个方面的代表。关键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对于“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阐释在很多著述屮都被认为是屮国倫家传统哲学对“生态伦理”或者“环境伦理”关注的一个重要体现,或者直接把这个概念当作人与口然关系的解说。笔者认为此种观点貝是看到“天人合一”这个词所表现出來的“天”与“人”的之间的一种关系,未能探求到“天人合一”之木义。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论说,究其根本一一它是对“人”自身的观照,从根本上是为了“人”的,今就试用“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来辨析之,以就止于方家。一、“顺天应人”的《易》经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早涉及“天人合一”思想的是群经之首的《易》经。“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Z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Z徳,以类万物之情。”1利用仰观俯察这种直观的领悟,中国古人开始为“人”能够在原始的大口然无常变化中适应和生存探求最为合适的方式。《易》本为卜筮而作,其言皆以象数断吉凶,其主要大意是说人之行为“顺理则吉,逆理则凶。”教人“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2的必然Z理。《易》由伏羲画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十翼》3专注义理,发挥经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互相发而不悖也”。4这是《周易》的成为经书的过程。无论就其“象、占”之本义,还是仲尼微言大义的推理解说,究其根本来说还是“顺天应人”。伏羲作八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于是“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5对于天与地、山与泽、雷与风、水与火这八种口然现象之间孑盾的初步认识,古人模糊知晓这八种自然现象在宇宙中是彼此交错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单一而存在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数往而知来就是用易卦的方式来占知来事也。盖因人Z数往者皆自远而近,如唐、宋、元、明、清的顺序,从古远到现在是“顺”序;人之知来者皆自近而远,如今后一年、未来十年、世纪中、世纪末,自现在到将来是“逆”数也。伏羲八卦之推演,就是让人“占往知来,趋吉避凶”,这是其一。“乾卦”是两乾相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言天德广大,力•物之生皆有赖于天。彖传认为天有云雨之行施,大明之运行,四时昼夜之变化,保合太和之景象,故能普利万物,使万物各得性命之正,以活动于宇宙之间。天道刚健,人观此卦象,以天为法,从而口强不息,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充分体现了“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讣人顺应自然变化而无动于衷。“坤卦”两坤相叠,“至哉坤元,万物滋生,乃顺承天。”此言地德普及万物而无边,地德之善能顺承天道变化,广能包容万物,以生养万物。地顺承天道,其势顺承于天,其体厚能载力•物,人观此卦象,从而取法于地,以厚徳载物,即以厚徳育人,是故“地势坤,君子以厚徳载物。”取法于地,同样是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从山川地理的变化学到厚德育人的经验,它的目的还是为“人”而存在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天得出“四时不忒”之神道。圣人以神道设教,使天下信服。在这里“神道”并不是像高亨先生在《周易大传今注》里面所说的天上神的“神道”,6而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以人为本辨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