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pdf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 .
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
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三、分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
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
脉细弱。
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
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
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
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
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
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
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
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
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2.营卫失调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
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缓。
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
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
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
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
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
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
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淮山药健脾益气;
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汗
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气阴亏糜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
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
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
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
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
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
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
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
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
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
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
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
汗止汗。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
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
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
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
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
风疏散伏热,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
根敛汗止汗。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
佩兰清化湿热。
拔罐加艾灸法治疗
一般选取神阙、涌泉、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先取俯
卧位暴露背腰部,将罐拔于患者的大椎、肺俞、膏肓俞、脾俞上,
留罐各 3 至 5 分钟起罐后另患者翻身至仰卧位,术者右手如持笔
写字状持灸用艾条将点燃端对准神阙、涌泉穴位处,艾条点燃端
与施灸局部皮肤的距离以 5 至 15 厘米为佳,以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iqiuren3210
  • 文件大小924 KB
  • 时间2022-07-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