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
王 欣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阔,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然而,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符号的一个代表,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历史痕迹……
老北京的保护者们现在四处奔波,试图保护那些尚北京的四合院
王 欣 北京四合院庭院方阔,亲切宁静,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间。然而,四合院作为北京传统文化符号的一个代表,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历史痕迹……
老北京的保护者们现在四处奔波,试图保护那些尚存的四合院。但他们不得不面对另一种无声的破坏,即“四合院的中产阶层化”。北京城里逐渐增多的上流阶层和富有的外国投资商,都垂涎于老北京市郊原汁原味的老房子。随着旧屋被高价转卖,富有的人们住进了旧屋,但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区域性格,却在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里被抹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四合院的居住形态通常是两代或者三代人住在一起。街道两边林立着小店和食品摊位;站在胡同口一望,老年人躺在折椅里打牌,自行车密密麻麻地排在胡同两边。而如今,一对家境宽裕的夫妻往往是带着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住在曾经挤满十几个人的四合院里。他们不再把厨房搬到庭院里进行露天烹饪,也再也不用走到胡同底去使用那唯一的一个公共厕所,他们把厨房做得充满艺术感,在浴室里装了桑拿浴和水疗装置,将私家车停在地下停车库――有一个住在四合院里的中国人,甚至在庭院里建了一个游泳池!
四合院以及四合院所代表的老北京文化记忆如此迅速地衰竭,让京城的知识分子开始大声疾呼。
出生于北京的法者王军开始组织保护老北京的活动,他们撰写了很多相关文章,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注意。最终,保护老北京的建筑文化,成为一种国际声音。那些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间的四合院民宅是保护的重点,因为原汁原味的历史感应该被彻底保留,而不能轻易地一笔勾销。
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市政府也开始关注民间保护老北京建筑的声音。政府出台了一个保护计划,在城市核心地带圈了25个值得保护的历史区域。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老北京建筑被破坏的速度,在近年明显放慢了。
北京四合院的命运,不能单纯地归咎于政府或者无情的地产开发商,对老建筑的破坏某种程度上也是很多中国人对新的居住条件产生期望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并不向往住在四合院里,相反,住在政府建造的楼房里,在那个时代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另外一个原因,是四合院居住的安全感缺失。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前卫建筑师严翁认为,只有住在有大门、有保安、有安全监控的小区里,“居住才有安全感”。
北京老建筑的改造,还有一种新的形态是属于更多人的,譬如紫禁城东北面的南锣鼓巷。这里曾经鱼龙混杂,拥挤的四合院和杂乱无章的店面堆砌在一起。而开发商改变了它日趋衰老的居住形态,把那些店面统一包装,租给卖
北京的四合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