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引遐想 虚实相生丰意蕴
—-—-——-苏轼《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虚实相生艺术技巧赏析
【教学目的】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理解词作中语言,全面把握词作的内容。
思维开展和提升:掌握词作梦见亡妻王弗,便写下这首悼亡词。
题目中的乙卯正月二十日正是写这首词的时间,苏轼写此词时四十岁,而此时王弗已去世十年.
四、诵文明情
学生自由诵读、齐读,老师指导、学生代表朗读.
五、析句明情 体认虚实
1、【考虑】既然题目中是“记梦”,那么大家把词中梦境的部分找出。
明确:“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理清思路
上阕: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
3、【考虑】词中主要通过梦境来抒写对亡妻的深情和思念,所运用的手法是什么?请分析哪些是实,哪些是虚,并结合词句加以简析。(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明确:虚实相生
虚写: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词中下片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描写梦境,为虚写。上片写设想相逢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推想亡妻年年都会在明月照孤坟的夜晚,因思念亲人而伤心欲绝。”属虚写。
余为实写。
实:入梦前的思念 关键词:不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
虚 设想相逢的情景 关键词:相逢不识
梦中相会的悲喜 关键词:相顾无言
推想亡妻思亲伤心 关键词:明月夜 短松冈
赏析:(1)写梦前的十年思念,隐含着漫长的忧郁和悲伤.“不思量”,不刻意去思念亡妻,自难忘却根本忘不了,在词人看来,妻子似乎并没有死,虽有十年之久,千里之遥,时空隔绝,悲哀凄凉,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2)“纵使相逢应不识”几句,设想十年后和亡妻重逢,自己已是风尘满面,鬓发如霜。【考虑】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为何会“尘满面,鬓如霜”呢?
联络写作背景可知,这十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斥打压,因此恳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备尝艰辛。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大,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艰辛,心境之凄凉。
(3)下阙那么用记梦,小轩窗,正梳妆,这些妻子生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详细呈现了妻子生前夫妻生活的温馨。反观现实,亡妻已故去多年,今昔比照,愈显失去之痛苦,境遇之寂寞冷落。
(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死别十年,再度见面纵有千种哀愁,万般凄凉,多年的思念、痛苦、个人的坎坷遭际,一时无语凝噎,无言胜有言,万千思绪尽在不言中。
(5)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
全词以梦境为中心,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梦是虚幻缥缈的,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既有梦境,又有现实,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更显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4、小结
(1)课文艺术技巧总结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情调。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情无计可消除
(2)虚实相生艺术技巧总结
① 虚写:时空转移,梦境、神鬼世界;还可分为此时异地,此地异时 (过去、将来)
,异时异地。
②实: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 ,作用:详细、明朗、真切 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作用:空灵、飘逸、含蓄
丰富诗歌内容 扩大诗歌意境 强化诗歌情感
六、拓展延伸
1、课堂演练
同类题材同种手法例如: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也有为亡妻写了多首悼亡词,请鉴赏这首《南乡子1·为亡妇题照》。
南乡子1·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清楚,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2、【链接高考】
古诗词表达技巧的标准答题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获得了什么艺术效果。
在高考中,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察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答复此问题应纯熟掌握“是什么(叙)"-—“为什么(析)
亦真亦幻引遐想 虚实相生丰意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