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足太阴脾经
目的要求
《灵枢·经脉》经脉循行的原文,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非常用穴的定位和归经。
,络脉、经别的内容,奇经八脉的分布、病候和作用。
,穴位的局部层次解剖要点。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后(2),上内踝(3)前廉,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
经脉循行
从大趾末端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上向内踝前边,上小腿内侧中线,沿胫骨后,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膝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属于脾,络于胃,通过膈肌,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过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另有一分支,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止于腋下大包穴。
循行小结
起止点:起:足大趾内侧端
止:腋下第六肋间(大包穴)
主干线: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内踝前→小腿内侧中间(内踝上8寸前)→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8寸后)→腹部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前正中线旁开6寸→止于腋中线第六肋间(大包穴)。(在腹部分出流注心中交于心经)。
表里经交接: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公孙穴)
属络关系:属脾、络胃;
气血流注:上接(胃)——脾——下接(心)
起止穴:隐白——大包(左右各21穴)
联系脏腑:脾、胃、咽喉、食道、心舌本(根)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1] ,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2],则快然如衰[3] ,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4]急痛,溏瘕泄[5],水闭[6],黄疸,不能卧,强立[5]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主治概要
(一)脾脏生理功能
①主运化;
②主升清;
③主统血
(二)脾经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脾胃病为主,其次为妇科、前阴疾患。
:脾胃病为主。
:胸肺疾患。
二、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
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1]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三、足太阴经别
足太阴之正,上至髀[1],合于阳明。与别俱行[2],上结于咽,贯舌本[3]。
四、足太阴经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1],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2]引脐与[3]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
(中医12经)6脾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