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规划的若干思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社区的解体,基于社区理念的社区规划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目前社区规划研究着重检讨了原有居住区规划对人文互动考虑的不足,应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建立社区中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及人密切相关的是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源于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目的是为了培养居民的自治和互助精神。社区发展活动的倡导和深入展开则主要在二战后。综合来看,社区发展体系主要涉及:①社区的主体――社区成员的发展;②社区共同意识的培养――有关社区互动的社区道德规范及控制的力量;③社区管理机构的完善――维系社区内各类组织与成员关系的权利结构和管理机制;④物质环境与设施的改善――社区的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住宅建设等硬件环境。其特点是与社区发展体系相对应的,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动态性和建设性。
社区发展是为了提高社区效率、解决社区问题而采取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①优化社区结构:使社区内部各构成系统在空间上分布合理、相互协调、增强功能,促进社区发展。②提高社区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能力:社区只有不断地创造经济和文化价值才具有生存意义,社区发展才能得以实现。③社区管理科学化:社区管理科学化是保障社区运行的需要,也是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福利、消除犯罪的重要一环,因而社区发展要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体系。
为推动社区发展的进行,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和政府纷纷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将社区发展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同时城市规划学科自身也在检讨基于建筑师理念发展起来的学科缺憾,希望从城市问题的本质出发去理解城市空间布局,社区规划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社区规划从产生初始就带有多学科的属性。
四、当前我国社区规划对策的探讨
当前对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最首要的是:与社会转型相适应,“从物质功能主导转向对人居环境的全面关注”、“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规划方法转变。
1、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我国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社区规划内容和方式多以住区规划的形式进行,虽然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要求的同时,转向满足人们的环保意识、休闲意识的要求,但仍显不足。因为这些设计集中在对微观的形态布局上和环境设计上,对包括社会内涵、经济内涵等在内的社区人居环境的全面研究仍是考虑较少。
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是紧密联系的,住区规划是社区规划在物质、空间层次上的表现形式,是社区规划的一个阶段;而社区规划是住区规划的依据和归宿。通过丰富住区规划,纳入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涵,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式,建立科学的社区规划方法,完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体系。
2、社会空间的重构―异质与混合
当前我国社区结构与城市大规模发展和城市改造紧密相关,城市居民打破原有的单位为主体的社区居住形式,原居民、购买商品房的新住户、以及租房的外来人口等,构成了社区人口的多元化。但是由于住房分配制度的打破,房地产开发成为城市住区建设的主体,老城区位于城市中心,密度大、开发成本昂贵,开发商极少问津;对于租房的外来人口,多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旧城区和城中村;城市中较高收入者无论原住地是何处,通过房地产开发建设机制的调
关于社区规划的若干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