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定义(新华网《什么是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就是一个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社会,它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定义(新华网《什么是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就是一个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平衡的社会,它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社会,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科教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愿望的社会。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一)、建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依据以科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2.客观性原则。要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统计标准相衔接。系统、准确地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实际情况,克服因人而异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3.可比性原则。选择指标时应当借鉴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和规范并与之衔接,能够进行国际比较分析。
4.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战略管理和决策需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
5.全局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完整、全面地体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
6.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统计工作的现状,设置指标体系时应尽量采用易于获取数据的指标,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可操作性。
(二)、基本内容
国家统计局在曾经制定的《中国城市小康生活标准及其评价方法》中提出了城镇居民生活小康标准共五个方面12项指标,但其中的很多已经过时,对于评价全面小康社会而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补充、拓展和修订。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笔者建立了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1)GDP总量
它是代表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志。
(2)GDP年均增长率
它是代表发展趋势和发展前途的硬指标。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全面小康社会要形成符合国际趋势的第三产业占主体地位的产业格局。
(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用一定时期的GDP与同期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对比来计算。
(5)投资效果系数,即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新增GDP。
投资效果系数=新增GDP/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6)单位能耗产出率
用一定时期的GDP与能源消耗总量对比来计算。
(7)能源净进口量占使用量的比重
(8)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重
(9)外贸依存度(=进出口贸易/GDP)
这一指标能够衡量国际化程度的高低。
(10)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经济增长不可能没有波动,但大起大落就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求各年增长率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一逆指标可以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
2.人民生活指标体系
2.1物质生活方面
(1)最低家庭人均收入(=min{家庭收入/家庭人数})
用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得到的人均收入难以说明每一个家庭都达到“小康”以及整个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每个家庭的收入除以家庭人数得到的数值,只有当最低值超过我们规定的下限时,才有说服性。
(2)最低家庭人均住房面积
住房条件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指标设定下限能够保证全面小康社会的每位家庭成员都拥有比较满意的住房。
(3)恩格尔系数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
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