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而迷恋的爱
1830年夏天,16岁的少年诗人莱蒙托夫跟着外祖母来到莫斯科近郊的谢列德尼科夫庄园。在这里,他爱上了18岁的少女苏什科娃。这可能是诗人的第三次恋爱,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任谁也没有能抚慰我,/正当排解扰人的忧愁!/爱么?――我曾爱过三回,/三次播撒爱颗粒无收。”我国的莱蒙托夫专家、这首诗的译者顾蕴璞先生注释:这首诗纯属自传性质。诗中所说“我曾爱过三回”,指的是与以下三个对象的爱情纠葛:一个不记得姓名的九岁小女孩、萨布洛娃和苏什科娃:不过,诗人有时把对苏什科娃的爱视为自己的初恋。
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大罗芙娜?苏什科娃(1812~1868),出身贵族,美丽活泼,聪明俏皮,乌黑的眼睛尤其迷人。诗人一度对她十分迷恋,但这位“已经出入交际界,染上了上流社会的傲气”的美人,无法理解诗人比她深沉得多的思想,把他当作小孩子,并不太爱他,甚至讥诮他。她在后来写的回忆录里承认:“萨申卡(莱蒙托夫的表姐――引者注)和我对待莱蒙托夫,恰似对待一个孩子,虽说对他的智慧我们都非常称道。这种态度可把他气坏了,他力图在我们的眼里升格为青年,他向我们朗诵普希金、拉马丁的作品,对于赫赫有名的拜伦更是时时刻刻挂在嘴上……傍晚时分,他喜欢跟我们在一起发表一些十分温情的议论。我们为了戏弄他,便塞给他一个羽毛球或一根绳子,并且相信,在他那个年岁上,比起佯装他无法理解和无法估价的第一流诗人来,蹦蹦跳跳对他更合适些。
”诗人对此深感痛苦,再加上她颇为俗气,过于风流(同时代人证实,苏什科娃是个“难得的装模作样、非常可厌的小姐”),因此在1835年残酷地报复了她:“他成了军官后,在彼得堡遇见了苏什科娃,在上流社会的沙龙里故意引人注意地向她献殷勤,而随后,当交际界已经开始谈论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大罗英娜?苏什科娃快要结婚的时候,他便同样有意引人注意地拒绝她的爱情,使苏什科娃成了交际界的笑料。”接着,在得知最心爱的女性洛普欣娜出家后,他就伤心地主动以匿名信的方式断绝了与苏什科娃的恋爱关系。从1830至1835年,诗人为苏什科娃写了一系列抒情诗,主要有:《题纪念册》《某某的眼睛》《别了,我的朋友!像个幽灵》《致苏什科娃》《任谁也没有能抚慰我》、《谢谢你!》《乞丐》《萨拉托夫的瘟疫》《斯坦司》(三首)《片断》《夜》(“我独自在静悄悄的夜里”)、《在我面前摆着一张纸片》《果然来了!别再等待》、《好吧,别了!这声音头一遭》《乌黑的眼睛》《情歌》(“欢快的音滑过了我的琴弦”)等,构成了“苏什科娃组诗”。此外,中篇小说《里戈夫斯卡娅公爵夫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以诗人这段爱情经历为素材创作的,报复的情节则完全搬用。
诗人对自己这种感情颇为矛盾,有时认为自己并不爱她,但对她又有点恋恋不舍,如写于诗人离开谢列德尼科夫去莫斯科大学入学前夕的《致苏什科娃》:“我在你身边一直到如今,/并未听见火在胸中燃烧,/无论遇不遇见你美妙的目光――/心儿从没在我胸中跳跃。//怎么回事?――别离的第一声/却使我的心儿突突跳;/不,它不是痛苦的预兆;/我并不爱你――隐瞒无必要!//然而我还想在这里逗留,/哪怕一天,哪怕一小时,/为了用你奇妙明眸的闪光,/把我这心儿的不安克制。
”有时又称为初恋,并且责备苏什科娃玩弄这种感情:“难道你能用这样的苦涩,/将我初恋的激情淹没?/想用伪装使我热血沸腾,/然后用嘲笑再使它冷却?
矛盾而迷恋的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