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诗亚•西南民族教育文化溯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从高职教育角度探析生命文化教育的价值
秦伟
摘要:生命是一个成长和传承的过程,我们在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尊重生命、完美结束生命和超越生命,传承生命与生命有关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更准确地说,生命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有关信仰、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它们或隐或显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命活动、生命行为。依据我国殡葬学科创始人孙树仁教授观点:“生命文化可以分为生命成长文化和生命殡葬文化。”
二、生命教育
(一)大学推行“生命教育”的紧迫性由于受西方的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的价值观的影响。西方的实用主义的思潮,恰逢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范围的不断扩大,人对物表现出无限的贪恋,金钱曾一度成为生命价值的标尺。大学校园亦非净土,实用主义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学XX有什么用?”成为大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要方式。所谓“有用”即是否有利于考证、就业、赚钱等等,以此为标准来衡量所学知识与教育的价值。“教育即成长”的内在生命价值消失,“大学生”的生命开始物化,实用功利成为生命的全部价值,精神价值与智慧价值一片荒芜。美国教育家艾略特不无讽刺地说:“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利或更多的社会地位,或至少一份相当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根据2007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从1997年到2005年,
3朱光潜《:谈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8年版第92页.
,虽然大大低于全均自杀率,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却十分巨大。而据另一项调查,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的大学生“经常有”杀死“别人”的念头,%的学生“偶尔有”这个念头。
3朱光潜《:谈修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南宁,2008年版第92页.
目前在中国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许多学生人生之方向与目标不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难觅,导致其生存品质低下;又有许多学生往往只专注于当下此在的生活感觉,而淡化了生命的意识,有关生命的存在、精神生命的求取等皆隐而不显,此可统称为“生命的困顿”。由此许多大学生陷入了严重的网瘾、斗殴、自残,甚至吸毒、自杀、伤害他人的种种困境之中。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应该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更应该把生命教育的理念贯之以各门课程之中,在推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让他们摆脱困境,获得幸福与成功的人生。
(三)大学生命教育的基本形式
首先,生命教育应该是体验式教学。现在的大学生成天埋首于知识性的学习,缺少了对生命的感悟,没有了对生命的珍惜之情。所以,在生命教育中,有关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情感教育等都可以设置一种场景,让大家在模拟式的情景中去真心的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大学生们可体认生活的艰辛、人生之路的坎坷,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人世间的温暖。当然,学校也可以安排学生到医院的临终病房去做志愿服务人员,学生也可以在假期去养老院、残疾人学校等去做志愿工作等等。这样,大学生们便可在别人生活和生命的疾苦中获得关于人生、关于生命与价值的深刻认
生命文化与生命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