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最苦与最乐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
触的议论性质的文章。梁启超从“苦”和“乐”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苦乐观。他在文章中
阐述了一个观点 2师总结:文中所用的这些事例就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用事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叫举
例论证。举例论证是议论文四种论证方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板书:举例论证))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
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
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
责任。
,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容易理解,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心理
共鸣。把这些作为论据,也更有说服力,让本来抽象的道理更加易懂。
(二)学生默读第 4 段,思考问题:
、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找出来,理解含义,并讲讲它
们的作用。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结合本段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意思是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
后的轻松愉快。古语——如释重负,意思是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了缓解。孔子——
无入而不自得,意思是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
有说服力。
师总结:在议论文中引用一些名言或者俗语等,是为了更好的证明作者的观点,这种论
证方法叫道理论证,抑或叫引用论证,这些名言俗语古语等都是道理论据。(板书:道理论
证)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
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到底是否快乐,那就要看你对责任的态度。只要你能负起责任,尽了自
己的责任,把自己该做好的事儿做好,那么就是快乐的。所以说,快乐之权,全在于自己。
(三)默读第 4、5、6 段,思考问题:
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学生活动:从文中自主找出引用的孔子、孟子、曾子的名言,并结合课下注释弄懂含
义。小组讨论这些名言佳句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责任”的结
论。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让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寻找关键词,明晰责任和苦乐的关系,
3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对待责任的态度。)
师总结:整篇文章作者从论苦、论乐、担责任三个方面来阐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了更好的证明观点,作者在论苦方面,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生活情境出发,贴近
生活。在论乐方面,则主要引用了一些古语俗语等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也
很贴近人们的生活。然后顺理成
《最苦与最乐》创优一等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