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doc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音色,是音乐语言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它是音乐表现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音乐的内容,反过来又影响内容。从描写自然的潺潺流水声、鸟儿的鸣唱声到描写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到刻划人物内心感觉与抽象的理念世界,音色具有塑造多样音色形象特点的功能。表现不同风格的音色形象,就要求使用不同的音色,如:明亮的、暗淡的、圆润的、饱满的等等。它具有美化旋律,恰当表现乐曲情感的作用。
一、要把握准确的古筝音色,必须用科学的弹奏方法
基本音色是演奏者弹奏的声音底色,是演奏者基本功的一定体现,是演奏者熟练掌握和驾驭乐器音色的能力。古筝属弹弦乐器类,它的基本音色是手指在最好的触弦点弹弦,使筝弦达到最佳的振动状态,从而发出清晰,圆润,结实,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奏者要获得这种好的基本音色,首先要解决发音的问题手指弹弦的基本发法。
古筝手指正确的弹弦方法是大动作松,小动作活,力沉指尖。弹弦时将手臂的肌肉用最节省的时间和紧张度调动起来,并通过全手自然的协调运动将动力集中地贯注在力的作用点即手指尖上,触弦后又迅速回到原来的状态中,整个手臂就像一根水管,手指尖似出水口,弹奏时如果手的某一部位不松弛,如耸肩,抬肘,夹臂,手臂塌陷或凹凸,指关节僵硬等等都会破坏整个手的协调组合运动,致使协调作用转为对抗,手指触弦后无法迅速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动力便不能贯注在指尖上,弹出的音色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好的,[1]例如:古筝大撮指法是以手腕为运动轴心,若手腕在运动后不能迅速回到原来的自然状态而持续紧张,必然使协调作用转为对抗,即屈肌收缩而伸肌紧张,,而且发音没有分量,还会造成手臂紧张,不能充分保持弹性,致使发出的音就像棍子拨弦一样,呆滞,僵硬而且干瘪没有弹力。
古筝弹奏中弹弦方法和弹弦角度是决定基本音色优劣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如果方法不正确,基本音色也就不会好,更不会获得变化音色了。
变化音色是指在音乐表现中所使用的符合音乐内容,情感和风格的各种音色,也可称为应用音色,每一首乐曲都有其固有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容,情绪的变化和乐思的对比变化均贯穿于乐曲的始终,演奏者只掌握一种基本音色的发音是远远不能适应乐曲变化的,单调使音乐失去生命,而色调的变化正是纠正单调的良药,因此,要想塑造和刻画好各种音乐形象,就必须掌握产生变化音色的各种手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需要。那么,我们将如何才能获得各种变化音色呢?在古筝演奏中,获得各种变化音色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演奏中触弦位置的变化:古筝演奏中右手基本触弦位置是距离前梁3至4公分的地方,这里发出的声音结实,而发音干净明亮的最佳触弦点则是在发音弦段,前梁至琴码的八分之一处,此处正好是本音第三个八度的泛音位置,这个位置弹弦后产生的泛音数量少,声音纯净响亮,为基本音质的最佳弹弦点。但在演奏乐曲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一位置,例如乐曲《铁马吟》的引子部分,演奏这一段时,为了获得类似于古琴的音色应该把触弦位置放在二分之一处,在这个位置,弹奏点两边的弦振动最为充分,余音也延续最长,发出的音浑厚,深沉,给人以古朴的感觉。(2)演奏中触弦速度的变化:在弹音之前,手指先贴住弦,同时给弦一定的压力,然后用滑动力使指甲与弦轻微摩擦,手
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