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期末论文
题目: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
姓名:
孙婧
学号:
1205114010
学院:
国际传媒学院
专业:
教育技术系
年级:
2012级
班级:
12501班
指导教师:
李燕
2014 年 7 月1日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报告
学院: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系班级:12501 学号:1205114010 姓名:孙婧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爱情观形成及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本文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观,以及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四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字】:大学生恋爱观恋爱动机婚恋观婚前性行为
引言
从国外到国内,从政治家思想家到心理学家,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学家对恋爱的概念解释都有着不同的答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恋爱是指男女依恋相爱。恩格斯认为“恋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英国性心理学家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一书中认为“恋爱是一种吸引的情绪与自我屈服的感觉之和,其动机出于一种需要,而其目的在于获得可以满足这需要的一个对象。”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男女双方培养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虽然这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不可置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恋爱对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诗人和作家用美丽,纯洁,一切美好的辞藻来热情讴歌爱情,总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爱情真谛,爱情是那么美好。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价值观的变化,爱情渐渐的被蒙上了灰暗的色彩,“小三”,“绿茶婊”,“出轨”等词条不断登上新闻头条让许多人开始质疑爱情,一些公众人物对爱情的不忠行为
的曝光更是让广大网友齐呼“不再相信爱情!”。
本文由此为出发点,以身边最广泛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恋爱概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恋观(恋爱结果)四个方面,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恋爱心理
日本学者原田玲仁在《恋爱心理学》著作中从更为本质的角度分析过“人为什么会谈恋爱特别是大学生为什么会恋爱”这个问题。她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田玲仁认为恋爱是人类本质的一种反映,是人类三种本质的外在表现。一是保持物种的延续,她认为人类是生物,当然就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人类恋爱的本质原因就是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二是亲和需求的结果。她认为人的又一种基本需求叫做“亲和需求”,通俗来说就是追求友善及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三是同调行为的表现。年轻人进入青春期后,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开始谈恋爱,自己也想找个男(女)朋友的行为,心理学称为“同调行为”。
原田玲仁的观点很直观地解释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对于大学生,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处于亲密对孤独阶段,他们渴望交往、渴求理解,在此时期建立良好的爱情关系,在自我发展上会感到满足;如不能能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就难免感到孤独无依。
恋爱的亲密关系带给大学生归属感和爱的满足,能促进大学生们的成长与成熟,增加对幸福的体验,在恋爱过程中,体会到感情上的彼此接纳、了解、体贴和支持,使恋爱者感到生活充实、自尊提高,这些会给恋爱中大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由此积极探索自我的意义与价值感。这就是恋爱之于大学生最重要的意义,也是大学生恋爱最本质的动机。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为真实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本研究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恋爱现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以及婚恋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问卷调查以研究者身边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14年6月25至2014年6月27日,调查方法是网上发布问卷,截至6月27共收回68份有效问卷。
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结果
从我的调查数据来看,%为女生,%为男生;%的参与者来自农村,%来自城镇,%来自城市;%不是独生子女;%为大二学生,%为大一学生,%,大四学生只有一位,其中近70%为理工科学生,约30%为文科艺术类大学生;从调查数分析看,独生子女,年级和学科都没有明显影响参与调查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但是参与调查者的成长环境对其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有明显影响。
恋爱概况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现在正处于恋爱状态,有过恋爱经历和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数大致相近,%,%。%有三次以上恋爱经历,%有两次,%有一次,%的参与者无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