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
第十九章城市建设资金
计划经济时期,益阳市城市建设资金,主要靠市政府投资、上级拨款和群众投工及各单位捐赠,主要由财政部门管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辟了城建资金的专门渠道,就是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对城市公用事业收取的附加费,由于益阳市经济不发达,每年的城市建设资金很少,至1993年仍只有800多万元,由市财政局和市建设委员会共同管理。益阳地改市以后,随着经济势力的增强,预算内建设资金逐年增多,同时,逐步拓宽了筹措建设资金的渠道,特别是以地生财力度越来越大,预算外建设资金越来越多,至本世纪初,每年筹措的建设资金均在2亿元以上,而且在逐年增加。1996年成立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市城建投资公司)以后,由该公司和市财政局共同负责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管理。
第一节益阳地改市以前益阳市的城市建设资金
1950~1993年,益阳市城市建设资金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筹措和管理的。
一、建设资金的来源
建国初期,市人民政府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没有固定的来源,城市建设主要是靠政府投资,这是当时建设资金的第一个来源。但当时城市规模小,经济势力不强,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所以,当时主要是发动群众搞义务劳动或者以工代赈等办法,来进行城市建设。这是建设资金的第二个来源,无论是兴建河南路(滨江路)、桃益公路、会龙山路、五一西路、环池路、人民路、向仓路等主要道路,还是兴修河南大堤、河北大堤,群众的义务劳动均占有很大的比重。新建河南大堤,市财政仅拨款3万元,用于兴建粟公港3座涵闸,大堤土方工程是各单位职工和广大居民的义务劳动完成的,,;新建河北沿江防洪大堤,市财政实际投资仅8208元,大堤土方工程是各单位职工和广大居民的义务劳动完成的,各单位干部、职工和居民共投工463456人日。上世纪70年代,市区群众都参加过新建资江一大桥和扩宽、改造从一桥南至七里桥的桃花仑路的义务劳动,仅修建资江一大桥各单位和居民投入的义务劳动就达26万多个。建设资金的第三个来源,是人民群众和各单位的捐献,1985-1987年新建益阳大道,;1985-1989年新建秀峰公园,城区单位和个人的捐款逾百万元,捐款最多地区苎麻纺织印染厂,。建设资金的第四个来源,是国家的拨款,上世纪80年代完成的河北大堤整修工程和会龙山水厂新建工程,其建设资金大部分是国家拨款,其中,国家建设部投资400万元,。建设资金的第五个来源,是建设系统各单位的经营性收入,包括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市肥料公司)的粪便收入和有偿服务收入,市房管部门直管公房的租金,园林绿化部门公园的门票收入等。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辟了城建资金的专门渠道,就是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对城市公用事业(用电、用水、电话、公共汽车、煤气、轮渡等)收取的附加费。益阳市只开征了用水、用电和公共汽车共三项公用事业附加费,简称
“一税三附加”。由于益阳市经济不发达,每年的城市建设资金(一税三附加)在湖南省地级城市中是最少的。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益阳市一年的“一税三附加”仅500万元上下,只有常德市或者岳阳市的二十分之一。1949~1993年益阳市历年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情况见表19-1-1。
表19-1-1:
益阳市历年城市建设资金来源表(1949~1993年)
年度
总计
维护
建设
费
国家拨款
省财政拨款
地、市
财政
拨款
城建内部经营收入
其它
收入
小计
直管公
房房租
园林收入
环卫
收入
1951~1984
1985
292
100
270
45
1986
394
100
45
21
99
1987
150
273
47
25
93
1988
1182
501
50
145
432
332
25
54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注:上表1950~1988年的内容摘自1990年版《益阳市城市建设志》,1956~1984年市环卫处收入数据是根据《益阳市环卫志(1956~1995)》中《益阳市环卫处经费收支情况表》计算出来的。
二、建设资金的管理
1950~1989年,益阳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是由市财政
姚国文著《益阳市建设志》第十九章《城市建设资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