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马学新曹均伟
主编
薛理勇胡小静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以上海和上海人为研究对象的辞典、专著及小说可以说百
年纷出,不可穷极。在纪念上海设立县治七百周年之际,又到了
不可遏止之地步。于是想到中国其他一些城市的历史更为久长,
但为什么上海更为中外人士所关注呢
要说上海是“物华天宝”的产地,或“人杰地灵”的故乡,上海
显然不及古城洛阳、西安、开封、南京、北京,甚至还及不上其周
围的苏州、常州、无锡、杭州、绍兴、宁波。要说上海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端,控长江之咽喉,扼东海之要津,但
与宋代以来的四大海港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相比,无
然而,自十九世纪中叶之后,上海的知名度渐渐从“小苏州”
变为“大上海”。一时间,“远东大都市”、“冒险家的乐园”、“十里
洋场”、“中国现代化的钥匙”等等成了上海的代名词,上海名闻
遐迩,中外人士关注的也正是上海近二百年的变化。
岁月无私蓄,人事有代谢。上海能由小成大,独领风骚,原因
可以罗列一大堆。如果从紧追历史的进程及对处于这一进程中
人的需求来说,上海在当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此,尽管上海
没有丰富的物产,但她能意识到自己处长江口,濒东海岸,又位
居中国南北沿海岸线中心的优势,使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物产
为自己所拥有尽管上海不是名人的故乡,可她能畅开自己的大
门,容纳成千上万的涌入者,使全国乃至世界一各地的人才为自己
而增光。
当然,就上海紧追历史的进程及对处于这一进程中人的需
求,有被迫的一面,毕竟也有志士人对世界近代化文明设施的
开通和理解的一面,更有大量能人巧匠约辛勤劳作。正是他们促
进了上海饱含艰辛的变化不过在众多的变化中,那些在客观上
符合人们追逐历史进程生活需求的建设和设施则不断更新着上
海人的观念,这又使上海更富活力、更具魅力。
但是,“胜地不常,盛筵不再”的古训似乎又令人不能不从历
史的偶然性中探寻历史的必然性。如果能从上海的文化源流关
系中来察看上海的现在和将来,那么,对永葆上海的活力和魅力
是大有裨益的。
有鉴于此,一批中年学者编写了《上海文化源流辞典》,意在
发掘当时上海独具的建设和经营的方方面面,由林林总总的文
化现象中可见“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旧阴”的改革开放之风气,这
是我当年参与上海市通志馆工作时,还未见省察的司题,可见后
生可畏。书将付梓之时,主编马学新同志请我写序,我赞赏此书
的撰写角度与编写者的执着,乃把自己的想法嗦了几句,权作
序吧。
胡道静
赞一九九二年一月八日
时年七十九岁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
编辑委员会
主编
编委马学新曹均伟薛理勇胡小静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学新陆路吴鹤翔张良一
胡小静曹均伟潘树立薛理勇
主要撰稿人
以姓氏笔画为序
马学新叶敏叶根友刘任雅君年继业
李东
朱惠民陈文俊陈立仪陈保尔何川
吴春
李孔三陆志镰邵隋沈飞德宋钻友
吴志伟学运张良一张尚仪张泽纲张培德
林伟平林建福’林唯民杨金福杨家华胡小静
胡正豪柯路赵景园顾佰荣钱宗颧秦民华
唐代凌夏新根徐建平曹伟民曹均伟黄可
黄一黄佩华蒋树勇曾亚强蔡达峰蔡扬武
薛晓雁薛理勇靡若焉
周河
责任编辑
安镇查建国
特约编辑韦民
封面设计陆震伟
凡例
一、本辞典选收上海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包括旧上海的
文学、艺术、戏曲、电影、教育、宗教、科技、体育、卫生、新闻、出
版、文博、图书馆、学术、文化团体和租界、建筑、市政、娱乐、帮
会、花界及风俗、方言、地名、名胜、饮食、特产、百年老厂、老店等
方面的词目共余条。
二、词目表按词目第一个字的笔画数编排,笔画数相同的
以起笔笔形一、、、‘、二包括各种折笔为序。第一个字相同
的,按词目字数多少排列。
三、一词多义的词目用①②③④分项解释,但以本辞典的
范围为限。
四、词目名称一般以习见常用者为主。其有一词数名或一
词数译者,酌采其中比较恰当或约定俗成者为正条,其他为参见
条。
五、外国人名采用较通行的译名。一些译音虽有出入但至
今仍习用的,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沿用。
六、凡旧路名、地名,一般均夹注今路名、地名。
词目表
丁佩······························⋯⋯
画丁玲··············,···············⋯⋯
丁慷·,····························⋯⋯
一二‘⋯⋯’二’二’,⋯’⋯⋯‘⋯⋯丁日昌·
一乐天············,··············⋯⋯丁文江··
《上海文化源流辞典》社会科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