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艺术
目录
一、兴起与发展!!!!!!!!!!!! 1
二、秋色赛会!!!!!!!!!!!! 13
三、秋色习俗特征!!!!!!!!!! 28
四、秋色艺术种类!!!!!!!!!! 40
五、秋色工艺特色!!!!!!!!!! 75
六、继承与创新!!!!!!!!!! 104
编后语!!!!!!!!!!!!!! 128
佛
山
秋
色
艺
术
一、兴起与发展
“柚灯如画妬姮娥, 丝竹沿街按节歌;
纸马莲舟都入画, 果然秋色比春多。”
这是一首清代客居佛山的文人岑徵赞美
佛山秋色的竹枝词, 是多姿多彩的佛山民间
传统秋色盛会的真实写照。
秋色, 意为秋天的景色, 故又被称为秋
景。因以晚间游行表演为主要展示形式, 故
又有“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的称
谓。又因佛山出秋色的活动均是民间自发组
织, 一铺发起, 他铺响应, 到时按事头的统
一安排路线会集一起出游, 所以民间又称之
为“会景”。秋季是庄稼成熟之期, 秋色是
佛山民间庆丰收的文化娱乐活动。
秋色, 含秋色工艺品竞展和秋色表演艺
术两大类, 项目丰富多彩, 形式千姿百态。
民间有将秋色的种类按表演形式来划分, 分
为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
景色等七色。以玲珑剔透的秋色灯出现于秋 1
岭
南
文
化
知
识色赛会的, 称为“灯色”; 观之为花车彩架,
书
系以男扮女装表演故事者称为“车色”; 表演
者以骏马代步, 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为“马
色”; 表演以水为意境的各种舞蹈, 如舞龙、
采莲船、陆地行舟、旱地扒龙船等等谓之
“水色”; 以“飘”或“挑”的高空技艺扮演
故事的谓之“飘色”(佛山出秋色时用长竹
竿挑起色架游行, 称为挑色); 以步行化装
表演杂剧、活报剧者称为“地色”, 又因本
地民间习惯把一出戏称为一套戏, 故石湾居
民习惯把化装表演戏剧称为“地套”; 以反
映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的各种秋色工艺品,
如蔬果、鱼类、食品、花卉树木、器皿、石
山、人物等像生艺术品谓之“景色”。七色
之分, 颇为形象, 可惜未能概括极其丰富的
秋色门类。民间秋色艺人却惯用秋色艺术品
的工艺特点和艺术表演形式加以区分, 把秋
色分为扎作、砌作、针作、裱塑、雕批、音
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十大
类。丰富的佛山秋色民俗内涵, 随着历史的
发展而发展, 并不断创新、丰富, 是中华民
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 岭南民俗文
化的奇葩。
佛山秋色是佛山历史发展的产物, 它的
兴起与发展又客观地、有力地佐证了佛山历
史的发展历程。佛山秋色的源流、传承与发
2
佛
山
秋
色
艺
展可分为萌芽、定名、鼎盛、衰落、新生五术
个时期。
(一)萌芽时期
3000 多年前, 珠江在海浸的作用下,
冒出了东江三角洲和北江三角洲两片沃土,
并逐渐与先前露出水面的土洲群连成片, 这
一大片冲积平原成为南方百越族先辈生息繁
衍的载体,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珠江三角洲。
春秋战国时期, 珠江三角洲农业已相当
发达。佛山西部的澜石镇曾出土东汉陶制水
田附船模型, 模型表现了水乡的棋盘式水田
景色, 而且反映了当时佛山一带已使用单牛
拉犁的耕作技术, 并已能栽种双季稻。西晋
时代, 佛山为南海郡辖, 称季华乡, 农业、
手工业、商业都较发达, 在丰收时节, 人们
用茭笋壳(一种野生可食的水生植物苇茎)
扎成小龙, 撑上竹竿, 孩童们成群结队, 口
呼“咚咚”的节奏在田基耍舞。后来, 成年
人也用茭笋壳或稻草扎成草龙, 在龙身上插
上香火, 在夜间耍舞, 名曰舞火龙, 边舞边
歌。有歌道: “永嘉世, 天下凶, 余广州,
平且丰。永嘉世, 天下荒, 余广州, 平且
康, 物价皆宜, 宜尔子孙, 宜侯宜皇。”早
期孩童舞茭笋龙庆丰收的娱乐活动, 人们称
3
岭
南
文
化
知
识之为“孩童耍乐”, 成为以后历代相传“出
书
系秋色”不可缺少的项目, 故民间有“无龙不
算秋色”之说。孩童耍乐舞草龙庆丰收, 是
佛山秋色最早期、最原始的形式。
草火龙孩童耍乐
(二)定名时期
宋初, 佛山由乡市成为商业市镇, 乾隆
《佛山忠义乡志》载: “佛山成聚,肇于汴
宋。”
南宋时期, 金人入主中原, 中原人民大
举南迁。佛山吸引了大批移民, 他们也带来
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艺, 农业、手工业、
商业进一步发展。
4
佛
山
秋
色
艺
农业、
佛山秋色艺术 语言文化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