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1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1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中国寓言故事篇一
马与兵
斗争期间,一个士兵用大麦细心地喂养他的马。然而斗争一结束,那马便被拉去服苦役,搬运沉重的货物。后来战火重燃,军号吹响了,主子备好马鞍,全副武装骑着马去迎敌。这时,马却毫无力气,不断摔倒,他对他主子说:「你还是赶快再去找一匹战马吧。因为你已把我变成一头驴子,又怎么还能把我当战马骑呢?」
这个故事带出的启示就是:和平、舒适的日子里不能遗忘了灾难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二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非常聪慧,也特别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非常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很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觉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兴致勃勃地吃了起来。爸爸望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兴奋,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当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有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拿个最小的,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当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当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肯定会很有出息。”
这个故事告知人们,凡事应当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当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特别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化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三
有一条毒蛇因咬死了人,被陰曹地府的官吏抓到,送到判官那里。判官指着毒蛇喝道:“你损害了一条人命,依照法律该判你重刑!”那条蛇向前爬了几步,申诉道:“判官,我知道我的确有罪,但是我也有过功劳,我的功劳足以赎我的罪过呀!”
判官问道:“你一条毒蛇,有什么功劳?”
蛇指指自己的身体说:“我身上有蛇黄,蛇黄可以治病,我的蛇黄已治活了好几个人,你看我不是功大于过么?你不应判我重刑。”
判官四处查访核实,证明蛇所说的是真话,便对蛇从轻发落了。
一年后,地府官吏又抓捕一头牛来审判。判官问过抓牛的缘由后,斥责牛说:“你依仗个子大,用犄角触死了人,应当将你处死!”
牛赶忙恳求说:“判官,我身上有牛黄,牛黄可是宝啊,它能治病,曾经治活了好几个人,我的功劳莫非不能抵偿一些罪过吗?你不能判我死刑啊!”
判官经过调查了解,证明牛所说状况属实,于是牛也得到了轻罚。
又过了一年多。一天,地狱官带上一个人来,对判官说:“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杀过人,可是在人世间他侥幸免死,现在也应当偿命了。”
那人一听,吓得直颤抖,他连声说道:“判官,我的身上也有‘黄’啊!”“什么?他的身上也有黄?”几个地狱官七嘴八舌争论开了。这一下,激怒了陰曹地府大小官员,判官大怒,指着这个人责问道:“蛇黄、牛黄都可以入药,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你是个人,哪有什么黄呢?”
于是判官命左右官员交替着细致查问,那个人狼狈极了,他无可奈何地说:“实不相瞒,我身上没别的黄,只是惭愧惶恐而已。”
那个人企图混水摸鱼、蒙混过关,假称自己像蛇、牛一样也有“黄”,可是假的终归是假的,他的欺瞒、狡辩还是掩饰不了事实,在仔细细致的盘查之下,他也终究难混过关。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四
春秋时期,朝廷政令残酷,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老百姓生活极其贫困,有些人没有方法,只好举家逃离,到深山、老林、荒野、沼泽去住,那里虽同样缺吃少穿,可是“天高皇帝远”,官府管不着,也许还能活下来。
有一家人逃到泰山脚下,一家三代从早到晚,四处劳碌奔波,终于能牵强生活下来。
这泰山四周,常常有野兽出没,这家人总是心惊胆战。一天,这家里的爷爷上山打柴遇上老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这家人非常哀痛,可是又无可奈何。过了一年,这家里的父亲上山采药,又一次命丧虎口。这家人的命运真是凄惨,剩下儿子和母亲相依为命。母子俩商议着是不是搬个地方呢?可是思来想去,实在是走投无路,天下乌鸦一般黑,没有老虎的地方有苛政,同样没有活路,这里虽有老虎,但未必每天碰上,只要当心,还能侥幸活下来。于是母子俩照旧只有在这里艰难度日。
又过了一年,儿子进山打猎,又被老虎吃掉,剩下这个母亲一天到晚坐在坟墓边痛哭。
这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过泰山脚下,看到正在坟墓边痛哭的这个母亲,哭声是那样的凄惨。孔子在车上坐不住了,他关切地站起来,让学生子路上前去打听,他在一旁细致倾听。
子路问:“听您哭得这样的哀痛,您肯定有非常难过的事,能说给我们听听吗?”
这个母亲边哭边回答说:“我们是从别处逃到这里来的,住在这里好多年了。从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去年,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里,如今,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还有什么比这更痛心的事呢?”说完又大哭起来。
孔子在一旁忍不住问道:“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这个母亲忍住哭声说:“我们无路可走啊。这里虽有老虎,可是没有残暴的政令呀,这里有许多人家都和我们一样是躲避暴政才来的。”
孔子听后,非常感慨。他对弟子们说:“学生们,你们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吃人的老虎还要猛烈啊!”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使穷苦人走投无路,他们宁可生活在猛虎威逼的环境中,也不愿生活在暴政的统治下。
故事唐朝的大臣羹光上书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即《礼记》)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细致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张说(yue)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篡的本子,运用到现在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经成为经书,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变更了办法。但是元澹认为,本子应当改换一下。
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是采纳主客对话的形式写成的。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篡、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原委哪个好?”主子口答说:“戴圣编篡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很多人的修订、注解、相互冲突之处许多,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谁会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点头,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很清晰。”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五
隋朝时候有个人,他用大车拉了一车黑豆上京城去卖。这个人吃力地拉着车走啊走啊,到了灞头,他一不当心踏上了一个土坷垃绊了一咬。这下子不好了,他身后的车也失去了平衡,翻倒在地。那满满一车黑豆也全部被倒进了水里。他从地上爬起来,看着水里的黑豆发愁了:这么多豆,一个人要捞到什么时候啊!想了一会儿,他确定回家去,叫家里人来帮他一块儿捞豆子。于是他不再多考虑,撇下车和豆子就走了。
这人刚一走,灞头上的人争论开了:“他这一去还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么多豆让水冲走了多惋惜,不如我们拿回去吧。”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吵吵嚷嚷地捞豆子,不一会儿就全给捞走了,一颗也没留下。
不久以后,那个运豆的人回到了翻车的地方。水里有上千只蝌蚪在追逐游戏。这人以为这就是他的豆子,想要下水去捞出来。刚一下去,蝌蚪知道有人来了,转瞬间就全都游散了。这个人惊奇极了,呆呆地站了半天,怎么也想不明白。他叹着气自言自语地说:“黑豆啊黑豆,就算你不相识我了,离开我跑开了,我怎么会也不相识你了呢?——怎么你突然间就多出了一条尾巴!”
这个笨人推断事物总是想当然,却不依据事实来作科学的分析,自然也就无法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样办事情当然是不能胜利的。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篇六
齐宣王有个特点,喜爱听别人对他说恭维话。齐宣王爱好射箭,他喜爱听别人说他不论多强硬的弓都能够拉开。其实,齐宣王自己拉的弓,拉开时所用的力气还不到三石。
齐宣王射箭时,经常向身边的大臣们表演拉弓。他身边的近臣们为了奉承自己的国君,一个个都是先拿起宣王的弓,站好姿态,有意拉起来试试。这些近臣们在试弓时有意地做出很仔细的神情,装出舍命地使出全身之力的样子:闭住嘴,鼓满两腮帮,将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眨不眨地站在那里,再渐渐地将弓拉到半满时有意停一下子就松开手。
他们都说统一调子的话:“这张弓好厉害!真是强劲极了。假如没有九石的力气是别想将它拉开的。”“那还用说,这么强的弓,除了大王您以外,是没有人能够拉开的。”“世界上像大王这样能拉这么强硬的弓的人是很少有的。”……听了这些特殊顺耳中听的话后,齐宣王的心里感到特殊舒适,心里乐滋滋的,甜甜的,比蜜还要甜。
这样,齐宣王所拉的弓虽然只需用不超过三石的力,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他拉的弓,没有使出九石的力是拉不开的。
拉开这张弓只用三石的力就可以了,这是实际;而用九石的力,则是徒有虚名的啊!齐宣王只喜爱虚名,却不知道他的实际的力气原委有多大。
这篇寓言故事告知人们: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喜爱听奉承话。听到奉承话、恭维话就沾沾自喜的人必被人嘲讽。
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