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考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考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是由【莫比乌斯】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考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一、常见的酸和碱

盐酸
硫酸
化学式
HCl
H2SO4
最大溶质质量分数
%
98%
物理性质(浓)
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打开瓶盖观察到有白雾),有刺激性气味。
无色粘稠状液体,无挥发性,有吸水性。
用途
工业产品,除锈,帮助消化
化工原料,实验室作干燥剂
注:盐酸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属于混合物。
(1)浓盐酸的挥发性: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挥发性越强。
雾是小液滴,烟是固体小颗粒,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HCl)气体与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盐酸小液滴,不是白烟。
(2)敞口放置浓盐酸和浓硫酸:
溶质
溶剂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
浓盐酸




浓硫酸




(3)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物)、腐蚀性(化)、脱水性(化,是腐蚀性的一种)
(4)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
绝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里。因为浓硫酸密度比水大,而且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水浮在浓硫酸之上,造成局部沸腾。
(5)其他常见的酸:硝酸(HNO3)、醋酸(CH3COOH)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H+)
酸→H++酸根离子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无色)

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溶解
Mg+2HCl=MgCl2+H2↑
Mg+H2SO4=MgSO4+H2↑
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溶解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

固体逐渐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固体逐渐溶解,
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CuO+2HCl=CuCl2+H2O
CuO+H2SO4=CuSO4+H2O
(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H2SO4=CaSO4+2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
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AgNO3+HCl=AgCl↓+HNO3
BaCl2+H2SO4=BaSO4↓+2HCl
固体逐渐溶解,产生大量的气泡,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CO3+2HCl=CaCl2+H2O+CO2↑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化学式
NaOH
Ca(OH)2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有吸水性(易潮解),
易溶于水(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
用途
工业产品,除锈,帮助消化
化工原料,实验室作干燥剂
(1)用石灰石、水、纯碱为原料制熟石灰、烧碱:
①石灰石→生石灰:
②生石灰→熟石灰:CaO+H2O=Ca(OH)2,放出大量的热
③纯碱→烧碱:Na2CO3+Ca(OH)2=CaCO3↓+2NaOH
(2)其他常见的碱:氢氧化钾(KOH)、氨水(NH3·H2O)
(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OH-)
碱→金属离子+OH-
碱的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NaOH+CO2=Na2CO3+H2O
吸收CO2
Ca(OH)2+CO2=CaCO3↓+H2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于检验CO2
2NaOH+SO2=Na2SO3+H2O
吸收SO2
Ca(OH)2+SO2=CaSO3+H2O
(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NH4)2SO4+Ca(OH)2=CaSO4+2H2O+2NH3↑
NH4Cl+NaOH=NaCl+H2O+NH3↑
注:并不是所有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碱反应,如H2O、CO。
、氢氧化钠事故的处理:
(1)浓硫酸: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并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2)氢氧化钠:用较多的水冲洗,并涂上硼酸溶液。
:
(1)浓硫酸:因能与NH3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NH3
(2)氢氧化钠固体:因能与CO2、SO2等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CO2、SO2
(3)生石灰:吸收水分,食品的干燥剂,CaO+H2O=Ca(OH)2
(4)铁粉:吸收氧气、水蒸气,抗氧化剂,食品的保鲜剂
?
(1)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潮解;
(2)氢氧化钠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2NaOH+CO2=Na2CO3+H2O
: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NaOH+HCl=NaCl+H2O该反应无明显现象,为了便于观察,在NaOH溶液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呈红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红色逐渐消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2)中和反应关键是“酸和碱之间的反应”。
Fe2O3+6HCl=2FeCl3+3H2O,CuO+H2SO4=CuSO4+H2O,2NaOH+CO2=Na2CO3+H2O
以上反应虽然有盐和水生成,但都不是中和反应。
所以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碱性氧化物:
金属
碱性
氧化物


非金属
酸性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水→酸
碱→盐+水(可溶性碱)
(1)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水→碱(可溶性碱)
酸→盐+水
(2)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酸
水+碱性氧化物→碱(可溶性碱)
CuSO4→CuSO4·5H2O
(3)水:
二、酸碱性和酸碱度
:酸性、碱性、中性。注意:呈酸性不等于一定是酸、呈碱性不等于一定是碱。如纯碱不是碱,但其水溶液呈碱性,pH>7。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用pH表示,范围:0~14。
(1)pH=7时,溶液呈中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2)pH<7时,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越接近7,酸性越弱;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3)pH>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越接近7,碱性越弱;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
(1)广泛pH试纸只能精确到整数;
(2)不能把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
(3)能不能事先湿润pH试纸?不能,这样做相当于把待测液稀释了。
若将pH试纸先润湿,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如果为酸性溶液,则pH偏大;若为碱性溶液,则pH偏小;若为中性溶液,则不影响。
:因溶有CO2,生成碳酸:H2O+CO2=H2CO3,所以正常的雨水呈酸性,,若pH<,则为酸雨。
三、常见的盐(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化学式:NaCl)
(1)俗名:食盐
(2)用途:生理盐水(%)、调味品、消融公路积雪(降低水的熔点)

碳酸钙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CaCO3
Na2CO3
NaHCO3
俗名
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纯碱(纯碱不是碱)、苏打
小苏打
常见用途
建筑业、补钙剂、
治疗胃酸过多
玻璃、造纸、纺织等、
焙制糕点
焙制糕点、治疗胃酸过多

(1)与酸反应
与盐酸反应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碳酸钙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固体逐渐溶解
CaCO3+2HCl=CaCl2+H2O+CO2↑
常用于实验室制CO2
碳酸钠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固体溶解
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氢钠
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剧烈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固体溶解
NaHCO3+HCl=NaCl+H2O+CO2↑
注:①因为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过快,不便于收集,因此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CO2。
②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MgO、Mg(OH)2、CaCO3、NaHCO3、Al(OH)3。
(2)与碱反应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与澄清石灰水
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Ca(OH)2=CaCO3↓+2NaOH
碳酸钠与Ba(OH)2溶液
Na2CO3+Ba(OH)2=BaCO3↓+2NaOH
(3)与盐反应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碳酸钠与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Ba(NO3)2=BaCO3↓+2NaNO3
碳酸钠与CaCl2溶液
Na2CO3+CaCl2=CaCO3↓+2NaCl

盐的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
(可溶)与金属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金属
2AgNO3+Cu=Cu(NO3)2+2Ag
Fe+CuSO4=FeSO4+Cu

H2SO4+BaCl2=BaSO4↓+2HCl
Na2CO3+2HCl=2NaCl+H2O+CO2↑
(可溶)与碱(可溶)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Na2CO3+Ca(OH)2=CaCO3↓+2NaOH
(NH4)2SO4+2NaOH=Na2SO4+2H2O+2NH3↑
(可溶)与盐(可溶)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盐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BaCl2=BaCO3↓+2NaCl
四、复分解反应
:
(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化合物;(2)反应物之间一定要互相交换成分。
注:①酸、碱、盐之间的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②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如:2NaOH+CO2=Na2CO3+H2O。
:
(1)两种反应物必须都是可溶的!但难溶于水的金属氧化物、难溶性碱、难溶性的碳酸盐却能与盐酸、硫酸、硝酸等强酸反应(能溶于酸)。
化学方程式
能否进行反应
理由
Fe2O3+6HCl=FeCl3+3H2O

Fe2O3能溶于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能溶于酸
Mg(OH)2+2HCl=MgCl2+2H2O

Mg(OH)2能溶于酸
CuO+NaCl=CuCl2+Na2O

CuO难溶于水
CaCO3+BaCl2=BaCO3↓+CaCl2

CaCO3难溶于水
Mg(OH)2+CuSO4=Cu(OH)2↓+MgSO4

Mg(OH)2难溶于水
(2)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水或气体。
常见碱、盐溶解性规律:
①钾钠铵钡钙碱可溶,
②钾钠铵硝酸盐可溶,③盐酸盐不溶氯化银,④硫酸盐不溶硫酸钡,⑤碳酸盐只记钾钠铵。
请记住以下7个常见的沉淀:
碳酸钙
碳酸钡
氢氧化镁
氢氧化铜
氢氧化铁
氯化银
硫酸钡
化学式
CaCO3
BaCO3
Mg(OH)2
Cu(OH)2
Fe(OH)3
AgCl
BaSO4
颜色




红褐


物质类别







说明
难溶于水,可溶于酸
难溶于水,难溶于酸
请记住以下离子结合(不共存)的组合:
序号
阳离子
阴离子
生成物
说明

H+
OH-
H2O
酸、碱中和

H+
CO32-
H2O+CO2↑
酸与碳酸盐反应

Ca2+
CO32-
CaCO3↓

Ba2+
CO32-
BaCO3↓

Ba2+
SO42-
BaSO4↓

Ag+
Cl-
AgCl↓

Mg2+
OH-
Mg(OH)2↓

Cu2+
OH-
Cu(OH)2↓

Fe3+
OH-
Fe(OH)3↓

NH4+
OH-
H2O+NH3↑
碱与铵盐反应
注意
①K+、Na+共存(不反应)
②两种物质若含相同离子则不反应,如:HCl和NaCl共存
五、粗盐提纯:粗盐因含CaCl2、MgCl2等杂质而容易潮解。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操作步骤
溶解
过滤
蒸发
转移药品
玻璃棒的作用
搅拌,加速粗盐溶解
引流
搅拌,以防液滴飞溅
转移
、过滤、蒸发的步骤提纯的混合物由可溶和难溶物质组成。
:
(1)偏低:①过滤时,盛粗盐水烧杯内有残留液体;②蒸发皿、玻璃棒上留有食盐;③蒸发时没有用玻璃棒搅拌,液滴飞溅;④没有分次溶解粗盐;
(2)偏高:蒸发不充分,精盐中含水分较多。
六、化肥简介
: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氮肥→叶、磷肥→根、钾肥→茎。
:
(1)物理方法:
①看:只有氨水是液态的化肥;一般磷肥不是白色晶体;
②闻:有氨臭味的是碳酸氢铵;
③溶:氮肥、钾肥都溶于水,磷肥大部分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铵态氮肥(NH4+)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
(2)化学方法:
加熟石灰研磨,铵态氮肥能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氨臭味的气体)。
七、物质的检验和鉴别

检验和鉴别的内容
检验和鉴别的方法(或试剂)和现象

(酸性溶液、H+)
,pH<7;
,溶液变红(注意不能用无色酚酞检验);
、锌、铁等活泼金属,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如CuO,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如用Fe2O3,现象是: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现象是:有气泡产生,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碱性溶液、OH-)
,pH>7;
,溶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
,现象是:产生蓝色沉淀;如用FeCl3溶液,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如用NH4Cl溶液(铵盐溶液),现象是: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盐酸
(可溶性盐酸盐、Cl-)
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硝酸(酸化,避免CO32-干扰),沉淀不溶解。
硫酸
(可溶性硫酸盐、SO42-)
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稀硝酸(酸化,避免CO32-干扰),沉淀不溶解。有时也可以用Ba(OH)2、BaCl2溶液代替Ba(NO3)2。
碳酸盐(CO32-)
,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OH)2溶液、澄清石灰水、或可溶性钙盐、钡盐溶液(如CaCl2)来检验,现象是:有白色沉淀产生。
铵盐(铵态氮肥、NH4+)
,加熟石灰研磨,现象是:有刺激性气味(氨臭味)的气体产生。
,加入Ba(OH)2(或NaOH)溶液,加热,现象是:生成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
要检验的离子
加入AgNO3溶液
加入稀HNO3酸化
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沉淀不溶解
CO32-
有白色沉淀生成
(影响Cl-的检验)
沉淀溶解
有气泡冒出
要检验的离子
加入Ba(NO3)2溶液
加入稀HNO3酸化
SO42-
有白色沉淀生成
沉淀不溶解
CO32-
有白色沉淀生成
(影响SO42-的检验)
沉淀溶解
有气泡冒出
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Na2CO3、K2CO3等可溶性碳酸盐也能与AgNO3、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与Cl-、SO42-的相同,影响Cl-、SO42-的检验。加入稀HNO3酸化后,Ag2CO3、BaCO3等沉淀会溶解,但AgCl、BaSO4沉淀不溶解。
-、Cl-检验的方法:先检验并除去SO42-、后检验Cl-。
(1)取样,先加入Ba(NO3)2溶液和稀硝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SO42-。
(2)过滤(1)所得混合物,在滤液中滴加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含有Cl-。
注:①若先加AgNO3溶液,Ag+与SO42-结合生成的Ag2SO4是微溶物,也可能沉淀下来。影响Cl-的检验。所以必须先检验并除去SO42-,才检验Cl-。
②检验SO42-只能用Ba(NO3)2溶液,不能用BaCl2、Ba(OH)2溶液,以免Ag+的干扰。

(1)NaOH变质的反应:2NaOH+CO2=Na2CO3+H2O
(2)检验有无变质(即检验是否含有Na2CO3)
检验试剂和方法
方法1
方法2
试剂:加入足量的稀盐酸①
判断:有气泡产生,则证明NaOH已经变质
试剂:滴加澄清石灰水②
判断: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OH已经变质
注:①NaOH与Na2CO3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根据中和反应优先进行原则,稀盐酸先与NaOH反应,再与Na2CO3反应。如果加入的稀盐酸不足,可能检验不出Na2CO3的存在。
②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可溶性的钙盐、钡盐都能达到目的,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NaOH已经变质。
(3)检验变质的程度
部分变质
全部变质
成分
NaOH和Na2CO3
只有Na2CO3
检验试剂和方法
方法: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是呈碱性的,若有Na2CO3存在,无法检验NaOH。所以应先除去Na2CO3,再检验NaOH。
试剂:先加C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③,再加无色酚酞。
判断:若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变红,则证明NaOH部分变质;若有白色沉淀产生,溶液不变红,则证明NaOH全部变质。
注:③加入可溶性钙盐、钡盐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不能用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Ba(OH)2溶液来除去Na2CO3,以免影响NaOH的检验。NaOH+HCl=NaCl+H2O,中和反应优先,消耗NaOH;Na2CO3+Ca(OH)2=CaCO3↓+2NaOH,生成NaOH。

(1)CaO长期露置在空气中变质: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2)检验CaO变质程度(只考虑是否全部变质)
部分变质
全部变质
可能成分
CaO、Ca(OH)2、CaCO3
没有CaO
检验试剂和方法
方法:检验是否存在CaO;试剂:往样品中加水
判断:若放热,放出大量水雾,则部分变质;若不放热,则完全变质。
(OH)2变质的检验
(1)Ca(OH)2变质的反应:Ca(OH)2+CO2=CaCO3+H2O(因为是固体,所以不用“↓”);
(2)检验Ca(OH)2变质的程度
没有变质
部分变质
全部变质
固体成分
只有Ca(OH)2
Ca(OH)2和CaCO3
只有CaCO3
检验试剂和方法
方法:检验有无CaCO3
试剂:加入稀盐酸
现象:无气泡产生,固体溶解
试剂:滴加无色酚酞,再加入稀盐酸
现象:酚酞变红,有气泡产生
方法:检验有无Ca(OH)2
试剂:滴加无色酚酞
现象:酚酞不变红
八、需要熟记的物质的(色、味、类别)
:SO2、HCl、NH3

(1)黑色固体主要有:炭粉(C)、铁粉(Fe)、CuO、MnO2、Fe3O4;
(2)红色固体单质:Cu、红磷;红色固体化合物:Fe2O3;
(3)有色沉淀: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
(4)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

(1)蓝色溶液(含有Cu2+):CuSO4、CuCl2、Cu(NO3)2。(可溶性铜盐溶液)
(2)浅绿色溶液(含有Fe2+):FeSO4、FeCl2、Fe(NO3)2。(可溶性亚铁盐溶液)
(3)黄色溶液(含有Fe3+):Fe2(SO4)3、FeCl3、Fe(NO3)3。(可溶性铁盐溶液)
九、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纵向转化:
(1)金属单质+O2→金属氧化物
、、
(2)金属氧化物(可溶)+H2O→碱(可溶)

(3)碱(难溶)→金属氧化物(难溶)+H2O
(4)酸+碱→盐+H2O
(5)非金属单质+O2→非金属氧化物
、、
(6)非金属氧化物(易溶)+H2O→酸(易溶)
(7)酸(易挥发)→非金属氧化物+H2O
注:从纵向来看,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盐,其中金属元素相同,如:Ca→CaO→Ca(OH)2→CaCO3;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其中非金属元素相同,如:C→CO2→H2CO3→Na2CO3。
横向转化:
(8)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无氧酸)盐

中考化学-酸碱盐知识点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莫比乌斯
  • 文件大小542 KB
  • 时间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