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众多的学科。从
总体上说,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领域:一是研
究、探讨如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办好大学的规律,它要渗透到
各个层次、各类学科(专业)、各种类型(形式)中去,侧重一个
大学个体的教育和办学行为,可以统称为“微观高等教育领域”;
二是研究、探讨如何建设与一定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
教育体系、制度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进行宏观管理的
规律,它要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
等背景联系起来,侧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制度的建设以及对整
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可以统称为“宏观高等教育领
域”。
高等教育的“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办好大学都
离不开一定社会的需求和环境,总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
文化、人口等因素的制约,而且是在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的宏
观管理下进行的;而建设与一定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
教育体系和制度,最终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办好大学来实
现的,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进行宏
观管理的对象主要就是大学。这两个研究领域联系的结合点,就
是教育与社会、人、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它们共同的理论
基础。
当前,在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就是对
宏观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重视不够。究其原因,一是认为高等教
育研究的对象只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规律,忽视宏观高等教育
也有规律可循;二是用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代替宏观高等教育的
研究,用决策研究代替学术研究。当前重视和加强宏观高等教育
研究的重点,是在进一步搞清宏观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
方法及其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宏观
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一、宏观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确认高
等教育学科的这个基本性质十分重要,这说明高等教育学科的形
成和发展有两个基本来源:一是一般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二是高
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其中重点是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实
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高等教育学还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新兴学科。高等教
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文化活动,是为一定社会的
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要服务,受其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起
反作用的,而且必须遵循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在现阶段,高
等教育在大多数国家还是一种非义务性的专门教育,兼有公益性
和功利性的双重性质,又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双重社会属
性,而且还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主体性。所以,认识高等教育
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并掌握其规律,是一项战略任
务,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工作时要注意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着重开展应用研究;二是
高度重视理论研究。我们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从高等教育发
展、改革实践中提出问题,提高到理论上进行研究,以理论指导
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实践。在这个基础上,高度重视对实践经
验的科学总结,进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从根
本上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努力做到从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
宏观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学的两个基本分支学科(宏观
高等教育学和微观高等教育学)之一,它也是一门应用学科,而
且相对于微观高等教育学来说实践性、综合性更强,更加不成熟。
在我们从事宏观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时,同样应当遵循既要着重开
展应用研究又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研究工作的基本
思路。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宏观高等教育领域是以整个高等教育
体系和制度及其运作作为研究对象的,所以它的研究方法必然有
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中重点是宏观高等教育的预测研究、理念
研究、战略研究和决策研究。
二、宏观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管理?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界定,认识不尽一致,
其共同点是认为“管理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他人的共同活动,以
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以实现系统预定目标的
活动”(《高等教育管理论稿》,姚启和、陈敏等编著,华中理工
大学出版社, 年月)。由此可见,管理活动有以下几个主要
特征:
第一,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和协调他人的共同活
动”,它存在于一切领域、部门和行业。
第二,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是管理活动与管理目标之间的矛
盾,管理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预定目标”。
第三,管理活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是管理者与
宏观高等教育学 高等院校学习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