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虚拟世界,重建现实生活
〔关键词〕高中生;网络依赖;辅导个案
一、一般资料
陈敏(化名),男,16岁,某普通高中学生,住校。每次放假结束返校时都情绪低落、烦躁,两眼迷茫。进入高中一个月以来,身心状况也不尽人意,在校期间吃不饱(比较挑食),睡不好,排不出。当事人感觉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内心痛苦,期待改变,主动前来咨询。
返校的烦恼可以追溯至小学阶段。当事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游戏,小学六年级有自己的游戏ID号(即登录账号)。初中时玩游戏的水平越来越高,当然花的时间、精力、金钱(已花8000元购买装备)也越来越多,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现在周末一回家就打开电脑更新游戏,写作业时会用电脑或手机去搜题,查答案,总想做得快一点,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玩游戏。白天在家打游戏,注意集中于游戏上,心情还好,晚上想着又要上学了,心里就比较烦躁。返校时,坐在车子里40分钟老是想这个事。到了学校之后,又在想要熬一周才能回家。进入教室,大脑一片空白。
二、原因分析
。从小学开始就接触网游,网游是当事人极为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网游本身的升级制度、装备制度、代币制度也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中,再加上当事人的自制力差,游戏霸占的时间越来越多,游戏在当事人心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为了有更多的游戏时间,就会压缩学习时间,于是就会运用电脑来搜题、查答案,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在下降。
。父母忙于生意,物质方面对当事人给予较多,初中时就为其配置了手提电脑。在生活方面照顾得周到,衣食起居、上下学接送都由大人安排好了,当事人只要学习和娱乐就行了。物质、生活方面过于照顾反而不利于当事人的自我成长,不利于个性完善,从而导致当事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现实生活中的兴趣也不多,这样更加不适应学校生活。
。当事人个性敏感、内向,感受性高,自我调节能力弱。进入高中以来,紧张的生活、高强度的学习让当事人吃不消,身心状态很差。当事人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知,但是缺乏有效的调节能力。
心理测验结果显示,EPQ:E N P L 。气质类型为抑郁质: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
三、分析评估
根据Young对网络依赖的界定标准,当事人非常符合网络依赖这一个症状:将网络当作周末生活核心,玩游戏、查资料、录制游戏视频、搜题等;返校前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返校过程情绪波动大,返校之后出现情绪低落、食欲下降等不良的身心反应;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社会活动减少;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四、咨询方案
咨询目标: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增强高中学习生活适应性;学习掌握有效的心理调节能力,特别是要学会调节返校时产生的负面情绪;完善个性,理性认识网游,增加生活的现实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人本主义疗法,让其逐渐摆脱对网游的依赖。
其他事宜:根据当事人的情况,约定每周一次咨询,每次40分钟。每次咨询临近结束时,协商产生下一阶段任务目标,布置家庭作业。在本案例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焦点解决短期治疗、人本主义疗法等咨询方法。
五、咨询过程
第一次
走出虚拟世界,重建现实生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