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rles Dickens)
石永礼赵文娟译
l
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著名译插图本
:双城记
:()(Charles Dickens)
:
:
ISBN:
中图分类号:
:
前言
查尔斯· 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 是十九世纪英
国现实主义作家, 他以十四部揭露、抨击当时英国社会的巨著的突出
成就, 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 被后世尊奉为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
代表, 幽默、讽刺的巨匠, 语言大师“, 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
的明灯”, 也理所当然得到马克思很高的评价。
狄更斯于一八一二年二月出生于英国朴茨茅斯, 父亲是海军军
需部门的职员, 由于欠债进了债务拘留所, 全家生活陷于困境, 也搬
进拘留所, 当时, 十二岁的狄更斯已在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 在阴
冷的地下室里干贴商标等杂活。《大卫· 科波菲尔》的主人公的遭
遇, 就是他童年经历的写照。父亲出狱后, 送他去上了两年学。十五
岁时, 进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 又自学速记, 当了《纪事晨报》报导议
会辩论的采访记者。业余仍孜孜不倦地学习, 是大英博物馆图书阅
览室的常客。他童年的不幸遭遇, 他所从事的工作, 尤其是当时英国
的社会现实, 是他真正的大学。
作者所处的时代, 是英国经历了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延续至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工业革命, 经济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阶级
矛盾更为尖锐的时代, 套用狄更斯的语言来说, 那是英国历史上经济
最繁荣的时代, 也是最黑暗的时代; 英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
家,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一方面, 原始积累大大扩大, 生产力
迅速增长, 财源滚滚而来, 工农业资本家获得了暴利; 另一方面, 大量
农民, 小生产者破产, 沦为廉价的劳动力, 从而造成了“人数最多、最
集中、最典型的无产阶级”; 他们的处境极为悲惨, 不满情绪日益高
涨, 终于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 列宁称之
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
动”。在十年间( 1838—1848 ) , 这一运动经历了三次高潮, 虽然被镇
1
压下去, 但在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它提出的社会问题,
群众所表达的“愤怒和不满”, 也必然对当时英国的思想家、作家, 产
生很大的影响。
狄更斯于一八三三至三七年出版了“真实生活与风习的小速写”
《特写集》及《匹克威克外传》, 初露头角之后, 触目惊心于社会的黑
暗, 即转向社会小说的创作, 他在以后的三十四年间先后出版了《奥
列佛· 退斯特》等十四部长篇小说; 这些小说大都通过善良的小人物
或受害者的遭遇, 从多方面深入揭露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即已成
为全国性问题的几百万穷困不堪的人的状况①,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
罪恶, 以及与此相关的黑暗腐朽的议会制度、法院、监狱———资产阶
级制度的象征。狄更斯怀着对受苦受难的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对虚
伪和邪恶的极度憎恨, 以形象的巨大艺术感染力所揭示的当时英国
的社会现实, 是如此深广, 马克思对以狄更斯为代表的十九世纪英国
现实主义作家所作的高度评价, 确切地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英国的
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 向世界
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的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
起所揭示的还要多。”②然而, 狄更斯, 和不少伟大的作家一样, 有过
去受到指责的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即相信崇高的道德的力量能感化
人, 甚至改造社会, 而不主张暴力革命; 以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来说,
不少伟大的作家开始表示欢迎, 热烈欢呼, 当革命深入, 或者说进入
“恐怖时期”, 他们就转向了; 且不说英国著名的“湖畔派诗人”, 连歌
德也是如此。人道主义者毕竟是人道主义者。
《双城记》(1859) 是狄更斯后期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 是根据法
国大革命部分史实(即攻陷巴士底狱, 及一七九二至九三年间的大屠
杀等情节)写的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他的鸿篇巨制中最短最精炼然而
故事情节最曲折、惊险, 最惊心动魄的小说。
《双城记》虽然最“短”, 但他在写作前对法国革命作了大量调查
研究。他阅读了卢梭的著作, 梅尔锡描写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崩溃前
①参看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 51— 52 页。
②见《马克思· 恩格斯论艺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54 页。
双诚记-诗词散文文学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