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挽狂澜建奇勋
在开国元帅中,叶剑英是唯一一位不曾率兵冲杀在作战一线却建立了殊伟功勋的传奇人物。每当革命的紧要关头,他都临危受命,挺身而出,多次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毛泽东不仅称赞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还把他比作汉代周勃,临终前予以重托,这也正应了他自少年时写下的“成则为周武三千,败则为田横五百,可常可变,可生可死”的豪迈情怀。
南昌起义,他先传情报后阻追兵
南昌起义时,他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第四军当参谋长。这个第四军因为在北伐战争功勋卓著,刚刚被武汉粤侨联合会赠与“铁军”称号,一时名声大振,而叶挺独立团就是这支部队的主力。
筹备南昌武装起义,是国民革命政府里的左派与共产党联手向国民党内反动分子宣战的第一枪。原先的计划是吸收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张发奎参加,他一直与共产党素有交往,当时的郭沫若、张云逸和叶剑英等共产党员都在他的手下工作。但是,到了起义的最后时刻,张发奎却在反动势力的高压下改变了主意,他甚至想解除已经渗入到起义准备工作中的二十师师长贺龙、独立团团长叶挺的军权,并且已经派人通知他们到九江开会,借机动手扣压他们。在此关键时刻,伴随张发奎左右的叶剑英不顾个人安危,以邀请贺、叶等人游玩为名,在九江的甘棠湖上,将这个情报传递给了他们,共同商定绝不能去再去参加会议,而是要立即进发南昌,随时参加武装起义。
如果不是叶剑英的及时通报,贺、叶二人很可能对张发奎的变卦准备不足,一旦前去参加会议,后果不堪设想。
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部队按照原先计划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却引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一路追杀,而张发奎也接到汪精卫的命令,要求他派兵前去追剿。在第二方面军援军事部署会议上,各路将领都在接受作战任务,唯独叶剑英一言不发。这引起张发奎的注意,他问:“沧白(叶剑英的字)兄有何高见?”叶剑英不慌不忙地说出自己的道理:“我们如果奉命追击,是被叛军牵着走,两败俱伤,得不偿失。不知先放他们去广东,与李济深他们先打,等到李济深招架不住时,我们可以打起援师的旗号,实现我们南下广东、重新北伐的计划。”张发奎一听这是个好主意,如果一味去追杀起义部队,是为别人忙活,如果借此机会去扩大自己地盘,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更何况,张发奎本来对共产党也没有更多恶意,结交仇恨也没有必要。于是,他只是派了一支部队象征性地追击了一段,自己则去了香港。叶剑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力拨千钧,使起义部队摆脱了被追击之苦,给南下广东创造了缓冲的机会,做出了特殊而不可替代的贡献。
长征途中,他扣压电报避免内讧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叶剑英受党中央指派到红四方面军担任参谋长。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国焘其实十分欣赏叶剑英,他们早年在苏联学习时就认识,他利用一切机会拉拢叶剑英,为自己争夺党中央最高领导权做准备。而叶剑英发现了张国焘的野心,并且不同意他抗拒中央北上的决定,因此心里多了许多提防。
就在两路红军按照既定方针行进到四川阿坝时,张国焘却突然停滞不前,他先是策动一些人鼓动中央由他来做中革军委主席,以便统掌全军,当看到目的无法实现时,他又决定采取武力措施予以解决。
就在党中央在一个叫巴西的地方休息时,张国焘给他的部属红军总政委陈昌浩发去电报同,声称“执迷不悟”就“彻底解决之……”
此时总政委陈昌浩正在前敌总指挥部的会议上讲话,叶
力挽狂澜建奇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