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书写历史的时代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即将告别2016。站在岁末年初的时间点上,是时候对2016年的资本市场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了。
2016年开年后,熔断机制实施导致股市剧烈波动、打新新规实施,以及之后的欣泰电气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万科控制权之争、A股举牌盛行、深港通开通……2016年的中国资本市场,注定会在资本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者特从众多的新闻事件中,筛选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和事件,是以为记。
制度创新的风险和机遇
1月4日,A股新年开市第一天,也是实行熔断机制的第一天。这一天,中国股市和汇市的巨幅波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紧张。当日,A股两次触及熔断机制的两级阈值提前停市,%,%。A股的恐慌迅速传导到周边市场,亚欧股市普遍大跌。
此后几天,恐慌的情绪四处蔓延和扩散,股市、汇市的血雨腥风让全球金融市场一片哀鸿。从1月4日至1月27日,短短的18个交易日,,,。
反思2016年年初股市的大幅调整(业内将其称为“第三次股灾”),虽然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但是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是一个避不开的重要因素。根据上证所、深交所、中金所此前发布的指数熔断机制相关规定,A股设定了5%和7%两档熔断阈值、涨跌双向熔断。由于熔断机制的磁吸效应和我国A股制度设计本身的一些缺陷,加大了A股的系统性风险,导致4个交易日内两次触发两档熔断,1月7日晚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被迫宣布暂停实施指数熔断机制。
实施仅4天的熔断机制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中国证券监管制度的反思。分析人士认为,首先,由于涉及众多投资者的利益,证券监管制度的推出一定要审慎,需经过认真科学的论证,并做市场模拟实验。其次,证券监管制度的出台要考虑制度实施所处的环境。在借鉴发达市场经验时,应考虑中国市场的适用性及风险性。再次,证券监管制度的实施要考虑时机及实施效果。熔断机制的实施时点,恰逢很多其他政策实施的交汇点。最后,证券监管制度的制定要放在全球金融体系的大环境下充分考量。
如果说熔断制度是中国证券制度创新的一道败笔,那么自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IPO打新新规,则是应该写入监管层政绩的一件令市场皆大欢喜的制度创新。
从2016年1月1日起,新股发行按照新的制度执行,根据证监会公布的《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其中最大的变化是打新不需要提前打款冻结资金,而是在中签后才进行缴款,小盘股将直接定价发行。
新股申购新规实施后的效果是值得称赞的。通过近一年的实施,此前新股发行时冻结万亿元打新资金的情况已不复存在,这有效减轻了市场的资金压力,避免新股发行
“抽血效应”造成的二级市场周期性的大幅波动。
更为重要的是,从当前新股每天1-2只,甚至3只的发行节奏来看,并没有对市场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这对于解决中国IPO的“堰塞湖”无疑至关重要。因此,综合来看,此次IPO打新新规的改革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除了熔断机制和打新新规之外,在另外一个市场――新三板,在千呼万唤之中,新三板分层实施方案的“靴子”于2016年5月27日落地。与征求意见稿相比,定稿对分层标准、维持标准、层级划分及调整等进行了6处修改。这些标准的改变,更强调了企业投资交易和融资的价值,有利于更好吸收质地优良的企业到创新层来,这对新三板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了年末,就在记者即将截稿时,11月25日晚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公告,已批准深港通于2016年12月5日正式交易。回顾当年沪港通消息落地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沪指收获近四成涨幅,其中多只券商股翻倍增长。而深港通开通的预期近期已经在券商股的走势上有所体现,大盘的连创新高也算是预演。那么,接下来A股会走出一波大涨行情吗,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酝酿多时的深港通终于落地,不仅可以看做是沪港通的升级版,更宣告这一全新的资本市场双向跨境资金流通模式,在实践层面上获得初步成功。那么,在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下一步沪美通、沪欧通等全球资本市场的联通则是值得期待的。
今年11月11日,财政部发布第八次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政策成果,其中特别提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关于沪伦通联合可行性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双方同意下一步将开展相关操作性制度和安排的研究与准备。这表明,沪伦通已经在路上了。
2016年,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改革中,从熔断机制实施后股市的剧烈波动,完全超出了监管层的预期,到市值
这是一个书写历史的时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