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隐型金融控股公司浮出水面
在严密的监管下,德隆通过独特而隐晦的手段控制了十余家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已经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但是系统的风险正越来越大。
2003年11月19日,德隆集团传出一好一坏两条消息:好消息是德隆顺利“曲线”拿下东北证券和青岛海协信托;坏消息则是德隆在央行的干涉下,被迫退出昆明商业银行和湖南株洲商业银行。
大部分人都已经很清楚地看到,德隆正在朝民营金融控股集团的目标飞奔。德隆旗下目前已经拥有了十余家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已经事实上形成了金融控股公司,在“德隆系”的龙头——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今年7月才推出的网页上,“员工天地”栏目的第一条发言的题目是:“放我们去飞吧”。
金融对德隆来说至关重要。德隆的说法是,需要充分地利用这些金融机构来运作它的产业整合。不过也有另外的说法,上海一位证券界人士说,“德隆仅维持那三只著名老三股,每年大概就需要资金10多亿。钱来自哪里?还不是金融机构!”无论怎么说,监管层对德隆的飞翔之梦始终保持警惕,不时地施加压力。德隆能飞多高?
德隆的金融战略
德隆最早涉足金融机构是在1997年,它收购了新疆金融租赁公司,发行了特种金融债券,名义是支持其对旗下产业进行整合。此后又先后拿下宁夏伊斯兰国投和新世纪金融租赁公司、金新信托、德恒证券、恒信证券、中富证券等,还大手笔参股深发展,只是后来与有关方面谈判未果,未能进一步增持深发展股权坐上第一大股东之位。随后,德隆通过与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合作,开始梳理旗下庞杂的产业,将这些企业归于两类,一类是“战略产业投资控股部门”,另一类即是“金融服务部门”。前者的最终目标是在各自行业里实现垄断地位,然后进入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套现,实现“企业新价值”;后者则成立金融控股集团,为前者提供无所不能的金融支持,而到条件允许的时候,它们还可以重组,实现对某一专业金融市场的垄断,进而在资本市场实现更大的价值。
中信集团是德隆的一个偶像。中信旗下总资产2300亿元,其中90%是金融资产。德隆的目标就是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中信,就是中国的GE加巴菲特。为此,德隆专门将其原来在上海成立的上海中企资产托管有限公司重组为中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变成一个投行模式的机构,并将德隆旗下所有的研发机构都剥离后并入中企东方。
据德隆自己宣称,其旗下的中企东方已经跻身国内财务顾问前十名。该公司成立以后频频在资本市场出击,一手导演了
“PT网点”的资产重组,更名为“第一医药”;协助浙江莱茵达收购“辽房天”,更名为“莱茵置业”;还有浙江美都收购宝华实业并更名为“美都控股”、浙江佰利集团的战略并购、买壳上市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行业整合的大手笔背后,时时闪现出摩根士丹利、GE财务公司等大投行的身影。有说法认为,德隆可能是和国际大财团、大投行与咨询公司合作最多的中国民营企业。
这样,目前德隆旗下聚合了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投行等行业的金融机构10余家,其金融租赁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拿到国际金融租赁牌照的机构。
隐晦控股
不同于其他的金融控股集团,德隆在所有自己涉足的金融机构中,都拥有了让其他股东无法撼动地位的牢固控股比例。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德隆的手法是以一家或多家下属公司,有时甚至是与法律关系非常模糊的关联公司曲线联手,参股同一家金融机构,实现单一或联合
德隆隐型金融控股公司浮出水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