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 】是由【wenjun123321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8
北京 同仁 堂
目录
1 同仁堂历史沿革简况ﻩ3
创立沉淀文化ﻩ3
1。4创新迈向世界ﻩ6
2企业现状ﻩ6
3 企业文化ﻩ7
4 企业精神文化 7
4。2企业精神 7
8
企业的价值观 8
5 在现时期继承和弘扬同仁堂文化ﻩ9
5。1 同仁堂文化的质量观ﻩ9
同仁堂文化的信誉观 10
10
同仁堂文化的人才观. 11
5。5 同仁堂文化的人和激励观ﻩ11
。ﻩ12
6 同仁堂的理念行为ﻩ13
2/18
7 未来建设ﻩ13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
1 同仁堂历史沿革简况
1。1 创立沉淀文化
1669年,(清康熙八年),明永乐年间,其曾祖父乐良才举家迁往北京,以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在当时称为铃医。乐显扬自幼聪敏,为适应大城市医药需求,精研医药理论,造诣很深,通过不懈努力成为清太医院吏目,从而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
乐显扬在管理太医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太医良方、古方、民间验方,加上祖传的秘方,这就奠定了他在康熙八年创办同仁堂药室的坚定基础。
乐显扬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唯医药为最”,把创办药室作为济世养生的高尚事业,这就注定了同仁堂日后必将声誉鹊起.
1668年,乐显扬去世,,在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办了同仁堂乐家老药铺。
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善于总结前人的制药经验.
在同仁堂创建之初,用三年时间,于1706年将同仁堂所制362种成药分门汇集成书,名为《乐氏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在该书序言中,乐凤鸣明确提出
4/18
“炮炙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两句话成为历代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传统古训。该书还为同仁堂制药建立了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自此以后,同仁堂制药的各种药物,疗效更加显著,在社会各阶层迅速树立起良好的信誉,并逐步得到清皇宫的注目和赏识。
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自此,同仁堂独办官药直至清王朝灭亡,历经八位皇帝,此特权使同仁堂在同行业中取得了特殊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朝时期,同仁堂一靠产品的优良品质,二靠皇室的鼎力支持,虽然也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但金字招牌始终得以保持。
清朝灭亡之后,经过民国战乱、日冠侵华,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直到解放前夕,同仁堂虽然牌子依旧,但经营状况却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给同仁堂带来了再度崛起的机遇。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劳资双方共同努力,成药产量迅速提高,销情十分畅旺。仅两三年时间,同仁堂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产量和利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1。2 新天地里重振
1954年,同仁堂第一批申请了公私合营。当时的经理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先生思想开明,善于经营管理,在职工中威信很高,在北京市工商者中也拥有一定的声望。
5/18
乐松生历任全国工商联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北京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并于1955年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当时的彭真市长,非常关心同仁堂的发展,几次找乐松生谈话,希望同仁堂对中药剂型进行改革,以方便人民用药。1952年,乐松生邀请北大药学系教授郑启栋成立了“国药改进研究室”。经过反复摸索,不断试制,银翘解毒片、香连片、女金片、黄连上清片等于1953年研制成功,结束了中药只生产丸散膏丹的历史,开创了中药剂型改革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28年间,同仁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发展步伐,但同所有国有企业一样,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与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仍处于一种被动的、低效率的发展状态中.
改革开放以后,同仁堂得到了快速发展,1992年,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组建成立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以北京中药为主导,集产供销、科工贸于一体。
同仁堂集团,1993年被授予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被授予国有资产经营权,成为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于一体的企业法人实体,这些都为同仁堂在市场竞争中发挥整体优势,加快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外部条件。
5/18
1。3 率先蜕变前进
1997年,同仁堂集团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剥离部分绩优资产,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6月,同仁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标志着中华老字号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0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分拆部分资产,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0月,同仁堂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同仁堂科技的香港上市,为同仁堂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企业现状
殷顺海先生,58岁,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历任北京中药四厂副厂长,北京中药厂副厂长、厂长,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厂长,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党委副书记,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外两家上市公司,连锁门店、各地分店以及遍布各大商场的店中店六百余家,海外合资公司、门店20家,遍布2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北京大兴、亦庄、刘家窑、通州、昌平,同仁堂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拥有41条生产线,能够生产26个剂型、1000余种产品。全部生产线通过国家GMP认证,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2004年投资1。5亿港元设立的境外生产基地-
7/18
—-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于2005年底通过了GMP认证,为实现生产、研发和营销的国际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通过企业领导者主动倡导和精心培育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传统习俗、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之中的某些物化精神的总和.
4企业精神文化
一、同仁堂是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继承者。中医药理论是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它吸收了中国古典哲学和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理念.
二、,采用最高标准的宫廷制药技术,磨练出诚实守信的制药道德,使“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7/18
”的古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形成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制药特色,并得以世代弘扬。
企业精神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同仁堂的创业者尊崇“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把行医卖药作为一种济世养生、效力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来做。历代继承者,始终以“养生”、“济世”为己任,歌手诚实敬业的品德,对求医购药的八方来客,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明百姓,一律以诚相待,始终坚持童叟无欺,一视同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同仁堂始终认为"诚实守信”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信誉是商业行为的最根本的准则。
同仁堂质量文化是以药品疗效为核心的全面质量保障体系和现代制药规范。它概括为“安全有效方剂;地道洁净药材;依法科学工艺;对证合理用药”.它所形成是一种对药品质量高度负责的文化理念,并渗透于制药、营销管理和各项工作之中。
4。4企业的价值观
同仁堂的价值取向源于“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者惟医药为最”的创业宗旨。它所体现的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德、善”。因此,“患者第一,顾客至上”始终是同仁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同仁堂经营理念是“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具体体现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以义取利,义利共生”的行为理念。它所形成的是“德、诚、信
9/18
”的思想和诚信文化。
4。5 企业作风
1。同仁堂注重用同仁堂文化理念凝聚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团队合力与向心力。
2。通过开展周期性的内部活动增强对中药文化的认同感,如寻找“珍稀南药”的户外拓展活动。
“同仁堂博物馆”及“同仁堂集团报”等内部刊物及信息平台,争强了内部的信息交流与凝聚力。
5 在现时期继承和弘扬同仁堂文化
翻开同仁堂的历史,浓厚的文化气息感人至深,可以说同仁堂的历史是文化和经济交相辉映的历史,透过同仁堂浓厚的文化,,只有把优势的文化传承下来,继承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使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企业前进的动力。同仁堂文化具体有六方面内容:同仁堂文化的质量观、信誉观、人才观、形象观、人和激励观和创新发展观.
5。1 同仁堂文化的质量观
9/18
形成原因:同仁堂文化质量观形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识。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这外在的压力就是皇权的压力,因为是为皇宫内廷制药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
质量特色:历代同仁堂人坚持“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四大制药特色,生产出了众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同仁堂在抓质量方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对职工进行传统质量教育和道德教育.
第二,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了三级质量管理网,实施了“质量一票否决权”。
第三,工装、工艺、专业设备及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成果显著:1989年,国家工商局将全国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为迄今为止在全国中医药行业唯一取得“中国驰名商标”“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以“十大名药”。
10/18
北京同仁堂企业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