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建议 】是由【小sjj】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建议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基础设施筑得牢。一是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大
力实施改田、改土和路网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3251
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60万亩,新建(整治)山坪塘、
蓄水池2033处(口),新(改)建供水管道850千米,建
成生态治污设施1520处,贫困地区致富通道更加畅通,耕
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优化贫
困村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
、、花椒油樟
基地3万亩、。三是补足
公共服务短板。新(改)建达标村卫生室186个、村文化室
117个,村村实现通互联网,85个村发展了电子商务,3个
已摘帽县全面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
便民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达到现代农业示范区水平。
(二)增收途径拓得宽。一是致富产业拓展。将贫困村
纳入产村相融“111”工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发
展,通过产业规模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品牌化、营销市场
化,不断提升产业效益。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粮油、
蔬菜、生猪、鸡鸭等短期时效项目,兼顾花椒、柑橘、梨子、
葡萄、中药材等长效产业培育,贫困群众收入快速持续增加。
二是庭院经济扩面。针对贫困农户分散不成片的客观实际,
坚持不以面上大产业代替精准入户小项目,瞄准市场行情,
发展具有低投入、小风险、易经营、快收益的小种植、小畜
禽、小水产、小加工、小商贸等“五小”庭院经济,形成“一
户一庭院、多户连成片”规模发展格局。三是村集体经济壮
大。用好、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施“百
企帮百村”帮扶工程,指导村集体牵头成立农业公司或农民
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农业公司+农户”的模式,实现村
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自我壮大。脱贫攻坚以来,现已实施
村集体经济项目1360个,820个贫困村有612个贫困村有
了集体收入。四是转移就业提升。一方面积极巩固与省外发
达地区劳务合作,持续稳定和扩大劳务输出转移规模;另一
方面结合新兴主导产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用工需求强化
劳企对接,促进就近就地转移,全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超过70%。针对因照顾家庭、体弱多病等难以转移就业的贫
困劳动力,创新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进行兜底帮扶,累计已
组织近万人上岗,发放岗位补贴2300余万元,就业工资性
收入成为特别贫困家庭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民生扶贫覆盖广。一是贫困家庭住有所居。全面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对传统老旧村落进行保护性改造,对居
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地
方的贫困农户,实施避险搬迁和易地扶贫搬迁。现已新建或
修旧复旧农村聚居点149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66户、
建设农村廉租房3412户、防灾避险搬迁591户、易地扶贫
搬迁6163户。二是贫困家庭学有所教。把教育作为保障和
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面达
100%,确保了全市无一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广安
市6个区市县均建立了500万的教育扶贫基金,对国家资助
政策覆盖范围以外的特殊困难学生实行基金救助。三是贫困
家庭病有所医。大力实施健康扶贫,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和大病保险政策,逐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新农合筹资标准,提
高大病报销比例,特殊贫困对象实现“零支付”。广安市6
个区市县均建立了500万的卫生扶贫基金,对国家政策覆盖
范围以外的贫困群众实施应急救助。
(四)乡风文明进步快。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大力
实施“洁美乡村”工程和“洁净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环
境综合治理,同步推进水、电、气、路、房和环境改善“六
到农家”工程,实施改厕、改水、改圈、改厨、改路,建家、
建园、建池“五改三建”8万多户。二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开展“送法进村”活动,为820个贫困村配备了法律顾问。
通过开办扶贫夜校,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等举措与活动,
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助推贫困群众养成好习惯好风气。三
是乡风民风美起来。推进“1+N”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开展“爱
国、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歪风
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脱贫攻坚以来,建成市级“四好
村”431个,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58个。
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通过调研看出,广安市脱贫攻坚工作成果成效是显著的、
群众是满意的,但要切实做到贫困农民脱贫不返弹、快速致
富奔小康,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是基础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受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
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
分离等因素制约,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后的管护机制还
未完全建立健全,突出表现在农村通村公路、人畜安全饮水、
水利灌溉、渠系配套等基础设施管理维护主体不明、责任不
清,资金、人员保障不到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重建设、
轻管护、损毁快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动能不足。有的地方、部门后续
帮扶手段简单,为图省事,将后续帮扶转化为“送钱、送物”;
个别地方对脱贫摘帽的成绩沾沾自喜,有完成任务、松口气
的想法,存在对脱贫成果巩固重视减弱等现象;有的地
方发展的扶贫产业没有因地制宜,是为完成脱贫任务而盲目
跟风,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有的地方也还存在增收产业发
展不足被“脱贫”现象,持续增收致富奔小康压力大;有的
地方村支两委班子弱,凝聚力缺乏,发展观念落后,有的贫困
户受制于文化教育水平低下、生产经营技能缺乏、现代发展
理念落后等因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是陈规陋习尚未全面改变。受长期生活等因素制约,部分贫困群众自身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
依赖思想严重、惰性依旧,对脱贫攻坚实施的惠民、兜底政
策产生更大的依赖和期望,攀比心理、“等靠要”思想依然
存在。部分贫困户没有从根本上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个别农村生产生活陋习依旧存在,环境脏乱差现象死灰复燃。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促使贫困户早日致
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门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
贫困地区、贫困户要像抓“脱贫摘帽退出”一样重视,并将
贫困地区、贫困户纳入各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试点示范,
在贫困地区实施“四个三”巩固提升、致富奔康工程。
(一)整合力量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领导力量。
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精准施策发力,工作思路由脱
贫摘帽向脱贫摘帽与成果巩固提升相结合转变,做到政策不
变,人员、力度不减,方式不改,对口帮扶关系不变,“扶
上马再送一程”,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成效巩固提质增效、确
保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二是强化工作队伍。继续坚持部门联
系贫困村制度,派遣年富力强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驻村
工作组成员;进一步完善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工作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工作纪律,明确考核目标、奖惩
条件;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提升党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的
思想政治意识、致富带富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脱贫奔康的
带头人、引路者。三是强化工作责任。建立完善县(区、市)、
乡(镇)、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三级脱贫成果巩固
提升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坚持脱贫攻坚与巩固提升同步考核、
同等评价的原则,将巩固提升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考核中,明
确单项绩效分值,着重考评监测精准度、政策到位率、返贫
发生率和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增量等指标,全
面提升脱贫成果成效巩固提升工作实效。
(二)加强保障狠抓“三个落实”。一是落实动态管理
机制。对因病、因残、因灾、失业等特殊原因致贫、返贫的
农村居民实施“动态清零”制度。通过建立个人申请、村级
评议、乡镇审核的报告机制,根据具体情况,或新增纳入国
家贫困户或进行临时救助,做到整体推进与“插花”扶贫并
重,切实阻断贫困路。建立实施“回头看”“回头帮”制度,
及时查找、发现、分析、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
落实贫困群众生活兜底政策。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
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医疗保
障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财政兜底的政策长期坚持不变,
并根据现实情况扩大报销病种、困难人群;对无力供养适龄
儿童就学的特困家庭,免除学杂费、办理免息或低息助学贷
款;对长期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特困户实行
政策性兜底。在农村土地流转、“三权分置”改革中,
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
实保护农民权益,维护好土地承包权收益这一农民特别是贫
困农民生命保障底线。三是落实返贫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完
善救助基金帮扶机制,对遭大灾、遇大难、生大病等困难农
户及时进行救助,防止返贫。探索构建“保险+扶贫”模式,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一篮子”保险产
品,引导县域保险机构扩大地方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充分
发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作用。针对个别脱贫户中儿女不
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积极探索司法干预机制,在贫困老人自
愿申诉的基础上,由司法调解员实施司法干预,通过沟通协
商、教育引导儿女认真履行义务,推崇孝道。
(三)夯实基础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重点保障发展
资金。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抓住中省重点投入脱贫攻坚、全
民奔小康和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
强化资金整合力度,建立资金整合部门会商协调机制,充分
发挥项目资金规模效益。结合各地实际,可通过一次性奖补、
建立基础设施管护专项巩固提升资金等方式,重点对村集体
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等方面予
以支持。建立并落实脱贫攻坚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脱贫
攻坚成果成效真正得到巩固提升。二是重点扶持培育长效产
业。对贫困地区以及帮扶的扶贫产业,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
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实行“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
农业”“互联网+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生态康养业、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
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促使在脱贫摘帽过程
中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其早见成效、大见成效。三是重点建
立健全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对在脱贫攻坚摘帽过程中建
设完成的农村基础设施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确权,重点加强
对基础设施建成后的管理、使用、维护,明确管护主体,落
实管护经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建得起、用
得上、不废弃、长受益。
(四)激发动力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新文化新
风尚教育制度。继续通过村民大会、农民夜校、送文化下乡
等方式和载体,进一步强化思想教育,实行脱贫致富与奔小
康相结合,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培育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引导群众牢
固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奔小康光荣的思想,真正养成好
习惯、形成好风气,提振“精气神”,摒弃相互攀比心理和
“等靠要”思想,实现精神挺立、物质富裕的同步发展。二
是建立技能提升培训制度。进一步抓好农民技能提升培训教
育,着力通过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培训,引导帮
助贫困农民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致富观,努力提升贫困农民
就业增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三是
建立脱贫致富奔小康表彰制度。各地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有针对性地加大对脱贫户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扶持力度,发挥
他们的“领头雁”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在
全社会树立、宣传和表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建立表彰
制度,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和带动脱贫户自力更生奔小
康,实现中国梦。(718)
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思考与建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