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能· 翻译·《浮士德》
孙瑜
2013-09-05
1
《浮士德》
译文
译者
2
杨武能与歌德在中国的接受
歌德在中国接受
郭沫若→冯至→杨武能
译介研究译介与研究相结合
著作
《走进歌德》
《歌德与中国》
Goethe in China
《歌德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等
3
翻译研究
代表性文章:
1.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中国翻译》1987年6期)
2.《尴尬与自如,傲慢与自卑――文学翻译家心理人格漫说》(《中国翻译》1993年2期)
3.《文学翻译批评管窥》(《译林》1994年 3期)
4.《翻译·解释·阐释》(Conference o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ranslating into Chinese论文集,1998年)
5.《漫谈文学翻译主体》(《译林》2000年3期)
6. 《再谈文学翻译主体》(《中国翻译》2003年3期)
4
文学翻译·翻译文学
“对于文学翻译,我特别重视‘文学’二字,从遣词造句到行文的语气笔调音韵节奏等等,都极力在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再现原著的风格和神韵,也就是极力使自己的译文同样地富有文学性,富有与原著尽可能贴近的种种文学品质和因素,使译文本身在读者审美鉴赏的显微镜下也是文学,即翻译文学。”[ 杨武能,1993:57]
5
译者主体关注
“译家研究应成为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武能,2003:12]
(回答“如何总结自己的翻译”时)“要创造传之久远的、能纳入本民族文学宝库的翻译文学,要创造美的翻译和美玉、美文,必须充分发挥翻译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创造精神。因此我赞成说文学翻译是艺术再创造;翻译家理所当然地应视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也事实上是主体。”[ 杨武能,2012,3(12)]
较早提出译者关注,时值视角新颖,并从译者角度提出切身经历与体会;
将译者称为“翻译主体”;
6
杨武能与《浮士德》
7
杨武能《浮士德》研究
张闻天论《浮士德》,《人民日报》1982年3月17日
说不完的《浮士德》——引言,《名作欣赏》1990,(1)
术士·哲人·人类的杰出代表——浮士德形象考辩,《名作欣赏》 1991(1)
--翻译--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上),《外国文学评论》1999( 2)
试析《浮士德》的哲学内涵(下),《外国文学评论》1999(4)
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中国比较文学》1999(4)
《浮士德》“译场”打工记,《出版广角》2000 (6)
何只“自强不息”——“浮士德精神”别解与反思,《外国文学研究》2004(1)
8
杨武能译《浮士德》
作品理解
《浮士德》作品:《浮士德》不仅仅是某个德国人的故事, 而是西欧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历史的总结
浮士德形象:虽承认“《浮士德》与其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关系至为密切”,却否认浮士德就是歌德,“而是一种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新人的典型”,是“对人的存在和宇宙成因等种种根本问题孜孜以求索解的伟大哲人”[ 杨武能,1991a:92]
浮士德精神:继续肯定“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
歌德作品中最有翻译意义,难度颇高
9
作品翻译情况(例)
郭沫若:你们逼迫着我的胸心啊,你们请!
钱春绮:你们过来吧!很好,随你们高兴,
10
杨武能与《浮士德》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