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指导意见:
基本要求:理解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发展要求: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在侧重点上的不同之处。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一)特点: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二)措施
俸禄制(官制)
均田制(土地制度)
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租调制(赋税制度)
在冯太后主持下,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我们知道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比如你在一个地方为官,那么你的收入怎么办?就是你在哪儿收赋税,你自己可以留一部分;另外就是通过打仗掠夺很多东西,然后赏赐。所以它就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个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贪污成风;还有一个就是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
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知识梳理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吏治黑暗、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1)原因:
(二)措施及影响: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①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②惩治贪污。
(2)措施:
吏治有所好转,农民负担减轻。
(3)影响:
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
一定程度上有,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防止贪污现象。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措施及影响:
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2)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3)内容:
按一定的标准,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1)原因: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②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 桑田限制专卖,即“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①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②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④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5)影响:
(4)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措施及影响:
——金榜P23
2、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5)影响:
(4)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措施及影响:
(6)均田制的局限性:
①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
②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
③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1、背景:
前者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后者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前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后者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前者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后者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不同
农民
宗主
北魏政权
北魏的行政体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