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台艺术中的发型与头饰
[摘要]发型与头饰是化妆造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文章探讨了戏曲舞台艺术中的发型与头饰及其与人物的关系。
[关键词]戏曲发型与头饰人物
戏曲中,我们运用发式的变化,发髻的梳挽形式,额发和髻发的粘贴,头部装饰品的佩戴及系结等来塑造各式妇女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年龄、性格特征、社会地位、精神面貌,所属民族等。
我国戏曲舞台化妆艺术丰富多彩,独具风格,化妆师运用化妆技巧,塑造了许许多多造型优美的古典人物形象。在塑造的人物中有头束高发,佩戴绒凤、翠桃,仪态华贵的少妇;有头挽发髻,体态多姿神彩飘逸的仙女;还有青丝修长,妩媚清秀的少女……这些成功的艺术造型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塑造了有时代特点的人物。舞台艺术中所表现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一样,其外貌和性格是各种相关性的,有的俊俏,有的丑陋,有的优雅,有的滑稽,有的善良,有的凶狠……那么如何表现外表和性格迥然不同的各式人物呢?除了高超的演技外,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面部化妆,而发型与头饰则是化妆造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发式的塑造、饰物的佩戴、色彩的运用及某些细微的变化,赋予各类人物以不同的外貌。
一、戏曲艺术中的几种发型
戏曲艺术品的发型可归为三种,一种大头型,旗头型及古装头型。
1、大头型:最能改变人的形象,男女老少区别极大,使用极为变通,这种发型有固定的规格,如闺门小姐,小姑娘的发型区别于青衣、花旦,它在大头上面又挽成坐髻,又称为坐髻大头。闺门小姐的头饰(戏曲称头面)以红色头面为主,再插上各种头花,把面部衬托得鲜艳夺目。
2、旗头型:旗头号称是以满族(旗人)妇女的头上装束为模特,主要用来表现辽、金,清代的女真族,满族及满清宫庭妇女形象。它又为分两把头、旗头垫子、旗头座三种。
3、古装发型:古装发型是以著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古代仕女发式为模式,参照敦煌壁画改革发展的发型。它的艺术造型千姿百态,潇洒俏丽,颇受演员和观众的喜爱。古装头的造型是将头发挽在头顶,卷曲成各种形态的发髻,虽式样变化无穷,但归纳起来可分两种:一是正坐髻(一般是小姐、娘娘),二是偏坐髻(一般是少女、丫环)。正坐髻是将头发端正地挽在头顶,其式样繁多,偏坐髻是将头发挽在头部的一端,式样有美人髻、麻花髻、四喜髻等。正发髻庄重大方,偏髻秀美潇洒。
二、戏民人物和髻发造型
髻发可以美化和改变人物的面部形象,在调整面部轮廓,弥补缺陷方面更具有独特的作用。髻发式样是根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发型而定的,无论哪种发型都有相和谐的髻发做衬托。因此在化妆中,人们十分重视髻发的作用。如脸型宽胖的人,一般来讲前额的髻发须提高,使额头多显露一些,两鬓的发柳宜长而往前移,这样缩成两颊的宽度,使脸显得长些。脸型长而瘦的人,其发型不宜过高,额柳少而短,尽可能往后移,以缩短脸型而扩展两颊的宽度。一个人的脸型是不变的,但只要巧妙地利用鬓发的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就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美的效果。
我曾担任株洲市攸县花鼓戏剧团创作的新编民间故事剧《腊鱼庙的传说》的化妆设计,《腊鱼庙的传说》讲述了原湘东秀才陈之丕去赣西赴任途中,用随身携带的腊鱼调换猎人所套的麂,却被花姑等人利用,引发一场造神运动,兴建腊鱼庙;之后,陈之丕用智慧和事实,证明了兴建腊鱼庙的迷信行为,成为当时“破除迷信、宣扬‘无神’论”的先驱。
戏曲舞台艺术中的发型与头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