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摘要: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山水画家毕生都在追求的艺术境界。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山水画自战国时期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随着古代画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五代至宋元时期,山水画便开始接触到“意境”的问题。“意境”的范畴一经诞生,便成为山水画的最高追求目标之一,从而使山水画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情调。
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图真”论。所谓“真”,就是物象的本质特征。他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这就是说,事物的美是客观存在,画家只有通过“度”,即深入体察、品味,才能得到其真。如果不理解这一要求,那只能得其“似”――“得其形,遗其气”。而“真”则是“气质俱盛”。“真”和“似”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提出,可以看出,“似”相当于徒具形骸而无神气,“真”相当于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体到山水画,他认为“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画家不仅要表现出峰、峦、岭等不同地貌特征,而且要把山水作为广大空间中互有联系的统一整体来描绘,即所谓:“其上峰峦虽异,其下岗岭相连,掩映林果,依稀远近。”荆浩把前人在人物画领域的理论成果“传神”、“气韵生动”引申到了山水画领域,阐明了
“意境”的重要性。其代表作《匡庐图》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皴、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营造了幽深飘渺的意境。
宋代是山水画的成熟时期,山水画理论也趋于完善。其中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开始具体的阐发了“意”的概念。他说:“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其代表作品《早春图》成功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大地复苏的微妙变化:土地转暖,旭日初升,阳光照射在晨雾弥漫的山谷间,涧水在山间奔流,河已解冻,点缀渡船渔夫和行旅的活动,画中充满一片生机。画家以富有层次的墨色和圆润的卷云皴塑造了雾气升腾阳光浮动下蜿蜒的山势,形象地表达出北方山野的初春景色。此图章法严谨,生动自然,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景,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点缀,却已鲜明的传达出春临大地的信息,意境深远,引人入胜,使人如面春风。
元代的山水画以“元四家”为代表,他们是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的画虽然个人风格面貌不同。但以意境表现的倾向来说是基本一致的。其中都明显的流露出了主观意象的表达。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空间境象的真实已不同于宋代。更多的具备了“意造”的成份,有意识的以意造境,使意境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黄公望承袭了赵孟?\水墨简率一体的山水,,并创造了浅绛山水,以浑厚苍简的笔墨画江南山川,并认为“画一窠一石,当逸笔撇脱,有士人之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他作画不忽视从生活中吸取形象,他常曾经居住在山中,领略
江山钓台之胜概,经常随身携带纸笔,遇到佳景随即摹绘,因此他所画山水林峦颇有境界. 《渔父图》皆画渔父在明净清寂的山水中或垂钓,或酣睡,或鼓楫而歌,或停舟闲坐,仪态悠然自得。笔墨纵横挥洒,构想别致,舟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