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基础期末考核重难点解析
宁夏师范学院2013级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
编者:南山陶醉 2014-07-04(宁师研究生公寓)
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点
填空题
1、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
2、抒情是从古希腊文“七弦琴”(lyre)一词演变而来。
3、文艺的学三大分支是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4、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是西方视域多,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少。
5、文学活动四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6、中国古典抒情诗歌具有“诗言志”传统。
7、叙事与抒情是创造文学作品的两大话语活动。
8、叙事中的“故事”是被讲述者组织成完整有序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
9、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0、叙事即“序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11、抒情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发展为意指一种偏向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12、文学风格三因素是指种族、环境、时代。
13、“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这是个故事; 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个情节。
14、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时代。
简答题
1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达了怎样的文学主张?
答: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
同。同样的道理,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的受教育和知识文化程度不同,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人生价值取向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通过某种手段把意向的抽象思维表现成艺术品,他的艺术品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是事实,但是欣赏这件艺术品的人对它的理解大不可能与作者本人创造这件作品时的思维是一样的,尽管艺术品本色的社会价值是绝对的,但是它所带来的思想教育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在文学里其实表达了“读者对作家的作品具有再创造的功能”的主张。
16、简述文学批评的几次转向。
答:第一次:以作家为中心直到19世纪,注重考查作家的社会背景和生平传记,暗示了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例如“海明威小说研读”,《红楼梦》释读;
第二次是以作品为中心,作品中心的文学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
第三次是以读者为中心,重在揭示读者的积极意义:填空、对话、未定点等,如莫言的《透明的胡萝卜》(象征性的丰富内涵和思考空间)
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即:排除作品之外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对于作品字斟句酌的分析。文本细读则是一种语义学解读,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以文本为中心。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存在,布鲁克斯主张,文学批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描述和评价。至于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只能以
作品为依据。只有在作品中实现的意图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至于作者事前对作品的设想和事后对作品的回忆,都不足为据。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认为文本语言的功能和意义可以体现为意思、感情、语气和意向等四个方面,如果能够准确把握语言的这些因素,我们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义。
第二,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瑞恰兹反复强调,文本中,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甚至一本书也存在着语境问题。
第三,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还将文本解读重点聚焦到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上。韦勒克认为,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决不可能解决对作品这一对象的描述、分析和评价等问题。他强调作品就是一个隐含着并需要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主张解读就应该以具有这样的符号结构的作品为主要对象。
举例说明抒情与渲泄的关系。
抒情和宣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抒情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而宣泄只是本能的释放,没有文学素养和礼仪道德上的约束。例如,一个人受到了极大的压迫,他宣泄的方式可能是痛苦、或是伺机报复等,而抒情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的支配下的理性而自然的情感流露。具体而言抒情具有以下特点:①既是情感的释放有事情感的构造;②要求审美价值;③抒情一方面受到现实
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