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价值观(value)代表着基本的信念,例如包括一个人认为什么是对的、好的或满意的偏好。每个人人都有一个价值观体系。
为什么管理者应该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呢?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虽然不直接影个体行为,但是却强烈影响着一个人的态度。
所以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体系才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态度。
价值观
价值观对管理的影响
对他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决策和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
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式和问题的看法
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
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用于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选择
二态度
态度(attitude)是指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相对持久的情感。
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首先,态度指向一定对象
其次,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最后,态度是相对稳定的
态度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1、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歧视是错误的”就是一种认知。
2、情感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我不喜欢乔恩,因为他歧视少数民族”
3、意向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我打算在他经过的街角埋伏,打他的闷棍”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
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指个体所拥有的多种认知元素彼此冲突、相互对立(两种认知的冲突或由一种认知推衍出一种结果和其他的认知相冲突) 。
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但自己却不这么做。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认知在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
二是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
污染空气和水
举例来说,假如一名公司管理者史密斯夫人(有一个丈夫、几个孩子)坚信任何公司都不应该污染空气和水。不幸的是,由于工作的需要,史密斯夫人处在一个矛盾的位置上:为了公司的利益所制定的决策违背了她对于环境污染的态度。她知道将公司的废弃物倒人当地的河流中(为了讨论方便,假设这种行为是合法的)能使她的公司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她该怎么办?很显然,史密斯夫人面临着高度的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的平衡方法
第一改变或否定其中的一个因素-行为或态度
第二降低一个或两个因素的重要性或强度
第三增加新的认知元素
史密斯夫人可以用以下几种途径来处理好所面临的困境:第一种是史密斯夫人可以改变她的行为(停止污染河流);第二种途径是史密斯夫人改变她的态度(“污染河流并没有什么错”);第三种是她可以认为这种不协调的行为毕竟不太重要,以此来减少不协调程度(“我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处在公司决策者的位置上,我不得不经常将公司的利益放在环境和社会利益之上”);最后一种选择是寻找出其他因素来平衡不协调因素(“我们生产的产品,其社会效益要大于河水污染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个性、态度和价值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