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源性听力障碍(耳聋耳鸣患者必看!)
脊源性听力障碍(耳鸣,耳聋)
(第一部分)
耳聋和耳鸣(tinnitus)是常常伴随出现的一组症状,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1821年Jean Marc Itard最先提出大部分耳鸣患者存在听力损失,除少数(9%)耳鸣患者无听力障碍外,绝大部分耳鸣患者伴有听力减退。只是有时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而不被患者所觉察。或者患者因耳鸣严重而忽略了听力障碍带来的影响。有学者认为,耳鸣和耳聋可能有着相似的神经病学机制,或者说耳鸣是听觉周围系统损害后,听觉中枢发生可塑性改变的结果。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出现的比率更高。Stouffer等(1990)报道,在美国耳鸣的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32%,从中国的统计资料来看,黄选兆等报道,耳鸣在人群中发生率为13-18%,黄魏宁等(2003)报道,老年人群(60岁以上)中耳鸣的发生率为34%,-%。很多患者受耳鸣的严重困扰,影响工作、生活、睡眠、娱乐及与他人的正常交往,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既往认为,内耳供血障碍、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创伤、噪声、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毒(特别是耳毒性药物)、情绪激动、睡眠不足、衰老等都可能成为造成耳聋耳鸣的原因。美尼尔氏病患者因存在内耳膜迷路的积水,也可表现为听力减退。在上述致病因素之中,多数学者认为内耳供血障碍最为重要。
脊源性听力障碍是指因颈椎病变导致椎-基底动脉血运受阻、内耳动脉血流量下降,造成内耳血运障碍所产生的症候群,其主要症状有听力下降(包括突发性耳聋和渐进性耳聋)、耳鸣、眩晕、颈部不适等。
依据纯音测听结果,耳聋分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气、骨导曲线呈一致下降)和传导性耳聋(骨导正常或接近正常,气导听阈提高,气、骨导间有间距),脊源性听力障碍中所涉及的耳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
临床上主诉为耳鸣的患者中有两种表现,一类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称为主观性耳鸣;另一类是耳鸣不但自己能感受,他人也能听到,这类耳鸣常为吱吱声、咔哒声或血管搏动声,称为客观性耳鸣,脊源性听力障碍中所涉及的耳鸣症状为主观性耳鸣。
一、应用解剖
(一)听觉的解剖基础
1、耳的解剖
耳由位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组成,二者机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
外耳有突出的耳轮,收集声波,并将其沿耳道传至鼓膜。鼓膜是薄如棉纸的一层紧张的膜,大小有如小手指的指甲。平常谈话的音波,可使鼓膜发出极轻微的振动,这种振动连显微镜也难看得出,却是进入声音世界的钥匙。
中耳是位于鼓膜与内耳之间的狭小鼓室,其大小大约为半寸长、四分之一寸宽,充满空气并借咽鼓管与鼻烟部相通,从而保持室内与大气压平衡。室内有连结成链的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和镫骨)从鼓膜连至内耳,
以传递鼓膜的颤震。这三块小骨巧妙地连在一起形成环形,接受鼓膜的振动,将音波扩大22倍之后,再由一个名叫“卵圆窗”的小薄膜(镫骨即附着在此膜上)传到内耳。
内耳是颞骨岩部内一系列互相通连的腔与管(骨迷路),悬于骨迷路中的是更为复杂的膜迷路。膜迷路的一部分是蜗迷路,接受声波刺激;另一部分是前庭迷路,则记录头部转动和重力场作用于它的方向等,与平衡觉有关。因而,内耳又名前庭蜗位(听器)vestibulo an,它有前庭蜗(位听)神经(Ⅷ)分布。
内耳中有关听觉的核心结构是听觉感受器——螺旋器(an),位于蜗管内的基底膜上,基底膜有纤维组织构成,其纤维的排列如同钢琴的琴弦,称为听弦,人类的基底膜大约有24000条听弦,听弦的长度自蜗底至蜗顶逐渐增加。
螺旋器由感觉细胞(sensory cell)、支持细胞(supporting cell)、和盖膜组成,感觉细胞即听毛细胞,因起顶端有静纤毛(stereocilium)而得名,包括内毛细胞(inner hair cell)和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毛细胞的纤毛是富含肌动蛋白的微绒毛,具有较高的劲度。
人类内毛细胞的数量为大约3500个,外毛细胞总数约12000个,其神经支配有显著差异,耳蜗传入神经纤维绝大部分(95%)与内毛细胞发生联系,仅少部分(5%)分布至外毛细胞。支配外毛细胞的耳蜗传出神经为内侧橄榄耳蜗束,纤维粗大,为有髓鞘纤维,与外毛细胞有直接突触联系;而支配内毛细胞的耳蜗传出神经为外侧橄榄耳蜗束,纤维较细小,为无髓鞘纤维,与内毛细胞底部的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突触,上述解剖特征表明两种听毛细胞可能具有生理功能上的差异。
2、听觉中枢系统解剖
听觉传导通路从外周听觉器官经脑干传递至大脑皮质,由多级神经元构成。虽然听觉信息最终被传送至大脑皮层处理,但皮质下各级听觉通路对声音信息进行不同
脊源性听力障碍(耳聋耳鸣患者必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