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尼及其现代主义电影创作(一)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 ):早年入圣保罗大学攻读经济及商科,并在罗马电影实验中心学习;进入电影界:评论、为罗西里尼和马赛尔·卡尔内当助手;40年代拍摄一系列纪录片;50年代拍摄故事影片:新现实主义风格。60年代拍摄其代表作品:“人类感情的三部曲”《奇遇》(1960)、《夜》(1961)、《蚀》(1962),另有《红色沙漠》(1964)、《放大》(1966)、《职业:记者》(1975)、《一个女人的证明》(1982)。
安东尼奥尼及其现代主义电影创作(二)
《奇遇》(1960),在国际影坛上引起爆炸性反响,获得1960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探索电影新语言奖”;现代社会中人在精神上的空虚贫乏和在道德上的混乱沦丧以及人与人在感情上的难以沟通。精神的“无根性”。
(美)李·R·波布克:“《奇遇》至今仍是他的最完美的作品,它表明了电影风格与哲学观点的最紧密的结合。”“他所关心的似乎是人与人之间试图建立联系的斗争。他向我们表现了他们所处的情境的实况,并客观地和清醒地跟踪他们的行为。”场面、长镜头。
帕索里尼及其现代主义电影创作(一)
彼埃尔·帕索里尼(1922-1975),50年代作为意大利进步作家、政论家和诗人开始成名。50年代中后期,开始参与编写电影剧本;60年代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研究。在全世界引起广泛争议的导演。《马太福音》(1964)、《大鸟与小鸟》(1966)、《俄狄浦斯王》(1967)、《美狄亚》(1969)、《十日谈》(1970)、《坎特伯雷故事》(1972)、《一千零一夜》(1973)、《萨罗》(1975)。
帕索里尼及其现代主义电影创作(二)
《一千零一夜》(1973):性、人性与生命。性与政治的关系。
《萨罗》(1975):残酷、卑鄙与堕落。一部惊世骇俗的电影。
(德)乌利希·格雷戈尔:“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使人无法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故事,不是从窥淫狂的角度来观察的;相反,影片却把窥淫这一非人性的现象作为主旋律;观察的对象一直
安东尼奥尼及其现代主义电影创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