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否摆脱户籍羁绊
10月24日,包括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法学家郭道晖等在内的15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向温家宝总理写建议书,提请国务院审查并修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的规定,恢复全国统一高考。
无独有偶。10月29日,在针对“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的研讨会上,由20多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专家学者参与讨论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公布。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距离2012年各省高考报名还有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问题再次被推向舆论潮头,取消高考户籍制度的呼声此起彼伏,教育的权利保障与公平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社会呼声
山西的胡女士一家最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2008年,因为工作调动的缘故,丈夫王先生离开老家来到了北京;今年6月,为了结束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的状况,胡女士也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还没来得及享受与丈夫团聚的快乐,另一道难题随之摆在了她的面前。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怎么办呢?把女儿留在老家吧,骨肉分离,女儿会成为留守儿童,没人照顾;把女儿带在身边吧,只能在北京给她找一个借读的学校,女儿没有北京户口,等到了高考的时候,还是得回老家参加高考。
胡女士一家的困惑只是冰山一角。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2亿2千多万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或生活。以北京为例,,%,深圳则达到了77%。这些新移民随迁子女如何在输入地享受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按照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制度,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绝大部分外地学生在读到高三之前,就不得不回到老家上学,成为留守儿童,新移民随迁子女在高考及其备考阶段常常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其一,许多新移民子女自幼在当地接受教育(甚至出生于此),早已习惯当地的生活及教学模式。一旦回到户籍地,无法适应当地的教学,以致成绩一落千丈,人生就此改变。其二,为适应新的命题方向、教材及教学模式,新移民子女往往须提前一年返回户籍所在地备考,从而远离父母,人为地造成家庭分离。其三,留守在家的孩子普遍缺失正常的家庭生活,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安全保护,许多孩子因此变成问题少年,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走访过程中,一些随迁子女家长向记者列举了高考户籍限制给孩子身心发育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
为争取孩子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权利,自2010年2月起,北京家长率先自发成立“教育平等公民联合行动”,随后,各地的家长纷纷加入,为随迁子女争取平等参加高考的机会。
与此同时,专家学者们也在为异地高考奔走呼号。2011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俞学文等人就曾建言放开高考户籍限制;2011年3月,13名北京市人大代表联名递交“合理解决非北京户籍居民的子女参加北京地区中考和高考”方案。此次联名上书国务院的15位专家认为,目前中央政府要求流入地学校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但普通高考和高校招生仍使用户籍标准。这导致随父母迁入城市就学的学生无法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剥夺了随迁子女和本地户籍的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获得录取的权利。
部门回应
从落实公平平等的
高考能否摆脱户籍羁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