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外
文
化
与
文
论
Culture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ies
第11辑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成都
:
:
出版社:四川出版社
出版年
ISBN:7-5614-2931-2/
定:28
卷首语
消费社会: 文学研究的新语境
曹顺庆
之所以要讨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文化研究, 是因为这样一个
消费化、全球化的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迥然不同于前消费时代
的新语境。这种语境的更新不只是某种研究对象或思想资源的变
迁, 更重要的还是整个生活形态、精神生态和世界格局的变迁。
研究这种变迁, 显然是我们能够重新确立文学研究的学理根据和
思想出发点的前提。
一、美学视野的解体
就学科内部来说, 消费时代的重大变迁可以一言以蔽之: 美
学视野的解体。这种解体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 . 生活的审美化
与艺术的生活化使艺术的“自律性”边界被取消( 一同被取消的
是“文学性”边界的持守) ; 2 . 学术、知识生产在消费逻辑中由于
向“文化资本”转变而丧失了批判现实的超越性距离; 3 . 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消除了精神/ 现实、形上/ 形下的二元分野; 4 .
美学精神作为“审美救世”的乌托邦意向失去感召力。这四个方
面从对象、机制、逻辑根据和价值精神四个方面确定了传统文艺
学知识建制的解体。
二、文化功能的变迁
就外部的生存背景来说, 消费体系的普世化同时意味着这种
生存样式的世界化, 这实际上是所谓“全球化”的要害和核心:
一种跨越民族国家和文化界限的生产—生活形式正在扩张到世界
的每一个地区。由于在消费体系中, 消费者的自由购买是资本和
市场扩张的前提, 因而知识信念、生活兴趣、文化偏好乃至传播
度、影响力等等“文化动员”成为整个商品生产的内在环节和战
略机制。在此种境况下, 文化的战略空间就直接转化为经济、政
2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 11 辑
治的战略空间, 因而也就是民族生存的战略空间。必须指出: 全球化决不意
味着一个普世化的无差别时代的到来。人和人之间、阶层和阶层之间的差异
和划分以及由这种差异而导致的生活秩序和等级, 每时每刻都在加剧、转化
和产生, 而这种变化又是以文化的信持力、影响力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
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播及其在全球化时代中的世界位置根本就不是什么“本
真性诉求”之类的形而上学问题, 而是一个消费时代的生存战略问题。
文化功能在消费时代的这种巨大变迁迫使我们思考: 中国的文学研究应
该有什么样的指向?
三、问题: 普遍知识和异质知识的调谐
核心的问题是: 在文学研究中, 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知识如何在全球化
语境中据位。我的初步想法是: 第一, 要处理好门类知识与整体指向的关系。
中西对话在方向认同明确之后, 必须在具体的学科领域切实推进知识话语的
改造, 实现对接、交融与互渗。就是说, 方向要明确, 但是, 要从局部知识
的推进做起。只有这样做, 才是有累积效益的。我近年在这方面试做了一些
具体尝试( 举例略)。第二, 要考虑普遍知识和异质知识的调谐。20 世纪中国
文艺学知识建制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只重普遍知识而完全忽视了知识形态的
历史性和区域性。实际上在潜意识中, 是以现代西学为普遍知识的。今天我
们已经能比较清楚地看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观。我认为, 所谓普遍知
识, 核心是对知识学理的普适性寻求, 而异质知识则是挖掘民族知识的话语。
在普适性学理支撑下由民族知识话语所构成的文艺学, 就是全球化时代有中
国文化特质的文艺学。- 答
目录
立场研究: 如何面对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
1 主持人语
3 从消费文化论争看人文知识的真相
马睿
11 符号权力和文化抵抗
张意
———“消费时代文化研究”与布尔迪厄理论
傅其林
22 完美的罪行: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识形态批判
任真
29 交换与神话的所指———消费社会的审美化途径
消费社会的合法性研究
35 主持人语
37 在规范领域缺失的背后吴兴明
———对批判理论作为一种思想样式的分析(节选)
45 “物”之为“物”与消费社会的合法性论证蒋荣昌
61 消费文化与需求的政治学多恩· 斯莱特著彭晓华译
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现实研究
73 主持人语
75 东方消费主义话语中的文化透视王岳川
84 何为现代性文化精神? 余虹
89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精神徐岱
96 网络文学的消费表达与价值限度欧阳友权
2 中外
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教学书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