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教办【2007】97号
南岸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提高农民工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重庆市南岸区金山路小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侯兵
主研人员:何天志吴起丽朱燕红
余晓玲吴晓蓉袁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温家宝总理也曾强调,“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教育涉及千家万户,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事业。当前,大量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由之带来的农民工学生教育问题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民工学生在生长经历、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与城镇学生具有本质上区别,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内向、不自信等一些现象和问题。
从我校实际情况看:近年来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校农民工学生达到776名,占学生人数的75%,已经成为学生主体。据我校开展的“关于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为课堂上很少发言,45%的学生有经常换学校的情况,学习只愿或只能求助父母但父母无能为力,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差,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基础差。而这些现象和问题,归根结底与其特殊生活环境下形成的学习心理密切相关。
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对于农民工学生不断增长知识、本领,更加顺利地走好人生之路十分关键。虽然国内外对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引起了较大关注,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总的来看,对农民工学生学习心理研究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因此,我们专门开展《提高农民工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研究,希望能够研究提出改善农民工学生学习心理的体制机制和措施办法,为提高农民工学生学习成效奠定基础。
二、研究基础及依据
2006年我校顺利地完成了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教授主持的“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子课题——
《中小学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该课题研究,不仅锻炼提高了我校教师科研能力,也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同时,我们把这些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仅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抗挫能力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也使我校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指导经验、提高了心理教育理论实践水平,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只有既“会学”,又“乐学”, 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在学科学习中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现代教育学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心理中进行学习。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学生
农民工学生指由于父母在城镇务工,而从农村进入城镇就学的学生。
(二)学习心理
学习心理是指农民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自信心、学习习惯等心理因素。
(三)良好学习心理的策略
良好学习心理的策略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农民工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结合农民工学生的主观愿望和需求,以及他们已有的经验,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生成性的指导规则、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他们乐学、好学,在学习中获得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国内一些机构和单位都在进行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研究》课题报告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学生(即农民工学生)表现出的内化行为问题较为严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霞认为:“内化行为问题更加隐蔽,不容易被成年人发现并给予及时关注和辅导,往往会对孩子影响更大,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关注。”目前学者们对农民工学生的研究越来越多,有《进城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方案》、《城市学校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思考》、《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农民工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运用情知理论,加强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引导》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和思考,我们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农民工学生学习心理策略研究的案例较多,研究者分别从不同领域、范畴对各自研究的方面都有过比较深入的论述,但总体上感觉系统性不强,问题研究分析不透,解决问题举措针对性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本课题尝试从学习心理层面出发,研究农民工学生学习心理这一现象及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南教办【207】97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