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乡官”民提名
策划人语
用公开选拔的方式,让一些人才脱颖而出,任职乡局级干部职位。这样的改革尝试,近些年在全国各地屡有探索。江苏仪征,就是其中之一。值得关注的是,在仪征乡局级干部公推公选中,群众评委和专职评委推荐得票分值占70%;在乡党委纪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中,以市四套班子、乡局级干部、乡镇党员的4:4:2的权重计算综合得票率,按照得票率高低和差额比例,提出候选人预备人选;在乡镇政府领导班子候选人初步人选公开推荐中,市四套班子和副处级干部、正乡局级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推荐权重为4:4:2,各乡镇参加推荐大会的人员都在500人以上,约占乡镇人口总数的2%左右。
仪征的改革,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正式颁布并实施以来,按照中央扩大民主的思路,踏踏实实、稳步推进的一个地方版本。这也给仪征切切实实带来了很好的成效:通过民主和竞争的方式,由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挑选人才,想干事的人有了机会,会干事的人有了舞台,多干事的人有了待遇,干成事的人有了位置,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你追我赶、充满活力的生动局面。
不过,仪征的改革只是在干部入门的选拨环节破了题,如何进一步在退出机制上有所布局,我们充满期待。
仪征公选的职务从副职向正职推进,从选拔领导班子个体向领导班子群体推进,从机关部门的选拔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推进,实现了“点线面”的铺开。
“公推选拔干部,我们仪征不是全国第一家,也不是江苏第一家,但我们并不停留于一两个试点,而是坚持推进、不断深化,已形成一种政治生态。”江苏省仪征市组织部副部长鲁晓东告诉记者。
2002年,仪征在全市开始进行每年两次公推公选正科(局)级和副科(局)级干部,迄今为止已进行了11次。市财政局(副)局长、政研室主任、统计局(副)局长等都曾成为公推公选的职位。2004年,仪征市马集镇进行党委纪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改革,两年后这一试点推广到全市所有乡镇。同时,在3个乡镇进行党委书记、副书记由党员大会直接差额选举的试点。
2007年,仪征市乡镇政府集中换届,在乡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初步人选上,实行了全面公开推荐。推荐的范围包括驻乡镇的市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乡镇机关全体人员、村居站所负责人、农村科技和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企业负责人及村居民代表等全方面人员,人数约占乡镇人口的2%。其中农民、农村科技人员、村居站所负责人等基层一线群众代表占推荐人员的75%左右。
目前,在仪征,通过公推公选选拔的干部已经占了当年提拔干部总数的50%左右。换届后的乡镇领导班子全部具有了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形成以经济管理、农业、法律等专业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形式。
这样的公推公选模式,已经成为仪征的名片。
扬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长金介绍说,“几年时间里,贺国强、李源潮、梁保华、王国生等领导同志都到过仪征调研,宣传、推广仪征经验。仪征的成功做法,已成为扬州市党的建设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面旗帜。”
公推公选的干部已达50%
“仪征从上到下都晓得,政府干部是公推公选出来的,这个制度已经深入民心了。”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刘昌金对记者说。刘主任原是仪征电视台的通讯员,今年4月,他也参与了市委政研室主任的“角逐”。那次,行政服务中心副主任的竞争比例甚至达到了1:42。参与者众,可见一斑。
“将一些实质性领导岗位拿出来公选,是仪征干部踊跃参与公推公选的一个原因。”仪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高云表示,2002年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乡(局)级领导干部甫一开始就拿出具有吸引力的实职岗位,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据统计,仪征已进行的11次公开选拔,共涉及80个职位,有1736人次报名竞争,1547人通过资格审查,平均每个职位竞争比例为1:。“我们不回避问题,改革是真是假,社会自会有评价。”而在高云看来,采取好的操作方法也一样重要。
在仪征,公推公选主要分为报名与资格审查、二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社会公示、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等环节。第一轮民主推荐人选,由仪征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副处级干部,乡镇和市级机关部门党政正职干部,职位所在单位全体人员和下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等三个层面的人员进行推荐。按照4:4:2
的权重确定推荐综合得票率,前六名经公示后进入第二轮民主推荐。第二轮民主推荐,按3:3:4的比例在仪征市四套班子领导干部、群众评委和专职评委三个层面中进行,群众评委随机从群众评委库中抽取,其构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级机关部门、乡镇领导干部,以及基层干部、群众代表等。专职评委主要从扬州市级机关和其他县(市、区)具有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官资格的人员中临时聘请。这轮推荐组织命题演讲,群众评委和专职评委根据演讲情况现场投票推荐,综合得票率前
仪征“乡官”民提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