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阈背景下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保护研究
〔摘要〕民族古村落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存之所,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和建筑空间环境,充满迷人的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因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应及时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研究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关键词〕湘西腊尔山古村落保护介入
“介入”理论即萨特的“介入说”,其核心意思就是:基于学科的交叉和相融,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解决。“我在说话时,正因为我计划改变某一情境,我才揭露这一情境;我向自己,也向他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境而揭露它。我每多说一个词,我就更进一步介入世界,同时我也进一步从这个世界冒出来,因为我在超越它,趋向未来。”因此,借鉴萨特的介入观念来研究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保护,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介入更多的文化思维:保护文化
文化是一个所指范围包罗万象的概念,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上创造和获得的总和,确凿地说,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人文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价值观念、艺术行为等方面林林总总都属于文化。反作用来说,文化无论对个人还是民族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文化是万千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能化为硕大无朋的精神力量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以及创新文化,对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显得尤其重要。
湘西自治州存有40多个民族古村落,湘西腊尔山区的苗族古村落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拥有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而且还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它承载着生活在村落里一方百姓农耕文明的根基,记录了在这村落里发生的传奇故事。几千年以来,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慢慢地形成了具有独特鲜明色彩的民族文化。交通的闭塞,环境的险峻,文化的神秘,导致湘西一直被视为世界之外的秘境,历史上把湘西称为“蛮地”、“三苗”、“鬼方”等,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给湘西独特的文化树起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它不被外界所侵蚀和剥离,得以完好地延续至今。
湘西有土家族和苗族两大少数民族。一直以来,苗族与其它文化之间一直存在在冲突与融合的矛盾之中,压迫统治与反抗斗争也始终相互交织。在历史上,苗族居住区与其它民族,尤其是汉族居住区往往相互隔离,相对独立。秦汉以来,统治者对苗民采取“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①,但元明时期,统治者日益加深了对苗族地区的打压,导致反抗起义不断。万历年间,统治者对湘西苗族实行了封锁政策,并且开始修筑“边墙”,“边墙”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喜鹊营,南至贵州铜仁黄会营。建碉设卡数十处,并以“边墙”为界,将墙外不服从管治的苗族人民称为“生苗”,墙内接受教化的苗族人民则成为“熟苗”。至清朝初期,湘西腊尔山?^的苗民仍处于“无君长,不相统属”的“生界”,之后清朝出兵征讨“生界”,从而就有了历史上的“乾嘉苗民起义”。②镇压起义后,统治者下令开始在明代所修葺的基础上加固扩建,并广设讯堡、碉堡、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等,以“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的民族隔离政策来孤立和征服苗族。正是因为历代政府对苗族的孤立和抵抗,也正是因为“边墙”的形成,使得散落
人文视阈背景下湘西腊尔山区苗族古村落保护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