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高山教授TCD__高山教授TCD
前言
,TCD)1982年挪威学者RuneAaslid等率先将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Doppler,TCD
用于临床,其无创、价廉、可靠、便携等特点迅速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浓厚兴趣。最初,TCD被用来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动脉痉挛,但很快它就在诊断脑供血动脉狭窄、判断侧支循环建立、动态观察急性颅内压增高和脑循环停止等方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到了20世纪90年代,TCD又在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评估和脑血流微栓子监测等领域崭露头角。从最初的仅应用于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病房发展到今天广泛应用于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麻醉科、脑动脉介入治疗中心和心脏及血管外科等临床科室。随着TCD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仪器功能的不断完善,它的临床应用和科研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
遗憾的是,虽然TCD引进我国已有10余年历史,并且也已经遍布于全国大大小小医院,但因毫无科学依据的“血流速度减慢--脑供血不足”和不结合临床病情被滥用的“血流速度增快——脑动脉痉挛”等诊断报告,使其真正的作用和价值在很多地方长期得不到认识和发挥。随着我国对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的兴起,国内越来越多的神经内外科医生虽仍持怀疑态度但已经开始关注无创的TCD诊断技术,希望更多地了解它,我们也可喜地看到有更多对TCD已有某些了解的医生抱着极大兴趣希望掌握这门技术。
笔者自1991年开始学习、应用和研究TCD,北京协和医院完善的医疗设施使得TCD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早期就能在脑动脉造影的对照下蓬勃发展。十余年来,笔者对TCD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从未间断过磨砺,与放射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麻醉科室等长期合作,在自身的检查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病例资料。多年的TCD教学以及与进修大夫的广泛交流,使笔者很久以前就已萌发了将这些病例资料编撰成书的念头,但一直深感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成熟,笔力不济而未付诸行动。1999至2001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微栓子监测研究并积累了大量资料,此期间笔者与国际TCD知名学者Spencer,Babikian,Alexandrov,Markus,Droste等均有过交流,并曾有幸与Alexandrov同台授课。上述经历使笔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于2002年8月初正式动笔,历经一年半完成此书。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有助于TCD放射出它原本所拥有的夺目光彩,使它更好地为临床和科研服务。
衷心感谢养育我们的北京协和医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
高山教授TCD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