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文/孙云峰�
方正县伊汉通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摘委: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
高温、高湿条件容易感染得病。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温偏低,病菌危害迟缓,到了中后期环境变成温度高、潮湿,促使�
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由于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病情加快发展,在后期高温干燥时病情会有所缓解。气温��℃以�
高,其所致损失往往超过稻瘟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水稻生长�上,相对湿度大于��%,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遇连续�
,或抽穗的�降雨,病害发展迅速。气温降至��。�以下,田问相对湿度小于�
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郁闭,�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一
、水稻纹枯病病原�五、防治方法�
����������������������������������.称瓜亡革菌,属��、降低菌源�
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称立枯丝�水稻纹枯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防治宣传,并从品种筛选、�
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占��%�耕作制度改进及先进栽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菌源�
以上,其次是��一�和��—���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基数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生产中要有�
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一�和��一�较快,而双核�效降低菌源基数、减少初侵染源。首先,一是通过耕作制度调整,�
丝核菌��—���较慢。在���上���条件下��一�形成菌核需时��减少寄主菌源;即:尽量避免与玉米、麦类、豆类、花生、等寄主作�
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物连作;同时,铲除田问杂草,减少寄主菌源。二是打涝菌核。在秧�
色;��一�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天,褐色,不规则形,较�田或大田灌水耕耙时,因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上,混在“浪渣”中,�
扁平,疏松,相互聚集;��—��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天,灰�可用筛网、簸箕等工具,打涝“浪渣”并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以减�
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少菌源、减轻前期发病。三是原来已发过病的稻田,其稻草不能直�
二、水稻纹枯病的症状�接还田,只能燃烧或垫厩;若需做肥料时,须经充分腐熟后才可施�
大部分是在分蘖末期发病,圆秆拔节至抽穗期是发病高期,�用。�
先在近水面的叶梢上发生椭圆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以后扩大��、选用良种�
成为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向上发�宜选用分蘖能力适中、株型紧凑、叶型较窄的水稻品种;以降�
展,慢慢由少变多。逐渐增多,叶上病斑与叶鞘病斑相似,穗茎受�低田间荫蔽作用、增加通透性及降低空气相对湿度、提高稻株抗�
害变成湿润状青黑色,严重时全穗枯死,高温高湿时,病部的菌丝�病能力。�
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以后变为黑褐色的菌核,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