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古代姓氏與名號
姓氏的起源和变化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
姓在古代有两个来由,一是以女性受孕而得姓;二是以女性生育的地点得姓。所以古姓的字旁多从女,如:姬、姜、姒、赢、妫、妃、姚等。从不少古姓以女字作偏旁来看,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姓的分别了。
为什么需要有姓的区别呢?
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他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1)“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
(2)“别婚姻”: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的人不得通婚。
(3)“崇恩爱,厚亲亲”:奴隶社会中,姓成为区分阶级地位的一个标志。
姓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氏比姓出现的晚,表贵贱的身份,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贵族有氏,平民则无氏。
战国后常以氏为姓,后来姓与氏二者合一,汉以后通称为姓。
现在常见的“以姓氏笔画为序”的“姓氏”,说明了这个意思。
氏的来源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
臼季知罃羊舌肸解狐
(2)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
西门豹北郭骚南宫适百里奚
(3)以官名为氏,如: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4)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
孔丘庄蹻
贵族女子姓重于名。
待嫁女子在姓上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如:
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后,可采取以下方法:
(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
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国君,以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如:
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如:
赵姬(赵衰妻) 孔姬(孔圉妻)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如:
武姜(郑武公妻) 穆姬(秦穆公妻)
名、字
古人有名有字
名和字也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概念
古時,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
名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早期的人名朴实,如夏商两代的孔甲、盘庚、小辛等,都以干支为名,后来取名才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两周时代的中国人,已经在取名方法上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左传·桓公六年》记鲁桓公的嫡长子出生后,曾问名于大夫申繻。申繻绣以为取名有“五法六忌”。
古代的姓氏名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