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教材定位
《赤壁赋》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北宋著名大家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后写的一篇游记,有很强的思想性。从该文所处的教材位置来看,《赤壁赋》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
教材分析
该文作为“山水神韵”这一话题下的第一篇文章,它在景物的描写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是意境、情感和理趣结合的完美典范。这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传授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双重任务。
二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设计依据:为了巩固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深入分析文章内涵,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作出评价。
设计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面对挫折、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五、教法、学法:
根据新大纲,“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的要求,结合本文骈散结合、声韵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的特点,我拟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他们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完成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重在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研究性的讨论学习,完成鉴赏方面的目标。
根据“自主、合作、探究”的诱思探究教学论,具体作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写好发言稿,以交流、讨论的形式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情(2分钟)
播放多媒体录音《念奴娇---赤壁怀古》,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情绪氛围,引入课文。
设计依据:用富有激情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渲染情感,做到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二)作者简介:(5分钟)
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本文正是写于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
设计依据:简单的介绍苏轼有助于学生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三)通读全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5分钟)
第一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第二环节:请几位学生逐段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整理重点的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如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设计依据: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让学生做好积累,十分必要。(这一部分用多媒体展示)
(四)熟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思路(10分钟)
采用教师点拨,学生默读、讨论法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设计依据: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为第二课时的鉴赏做好准备。
(五)自主学习:(13分钟)
目的: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1、学生自主梳理文言基础知识
2、学生自主讨论文中“主”和”“客”之间的关系,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3、朗读课文
1、诵读课文
2、结合本文和苏轼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设计依据:学习苏轼面对挫折、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3、拓展延伸,对比阅读(10分钟)
结合基础训练,自读《后赤壁赋》。指导学生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两赋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影;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
赤壁赋说课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