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训练
图片欣赏
入选航天员大队之后,首先进行的是专业基础理论训练,学习内容包括宇宙、大气、天文、气象、地球物理、空气动力学、火箭与飞船设计原理、飞船系统及部件结构、导航及控制、通讯、遥测及遥控、数学、计算机以及外语等航天所需的理论知识。此外,还有航天医学和生理学等内容。通过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为后续训练奠定基础。
载人航天首要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在那种特定的狭小的环境中,要学会在失重条件下吃、喝、拉、撒、睡;、控制飞行器,学会使用舱内的仪器设备,并能在其中做科学实验。对地观察、遥测和通讯等,能够及时地发现故障并排除故障;,在危险的情况下,能够逃逸救生。非正常返回的情况下,不管是降落在江、河、湖、海或沙漠、戈壁、高山、峡谷、热带丛林、茫茫林海雪原的高寒地带,都能够生存,能够及时求救和自救。
返回
航天员为了迎接严酷的太空环境的挑战以及在地球上漫长而繁重的训练,必须保持原来健壮的体格,光有健康的身体还不够,必须通过体能训练,使之适应对宇宙和飞船的特殊环境因素,提高其耐受力。体能训练贯穿载人航天的全过程,每天要进行1至2小时的体质锻炼。
锻炼的科目具有多样性:以耐力为主的长跑、游泳、爬山等;以力量为主的负重、仰卧起坐等;以灵活性为主的体操、固定滚轮、旋梯、弹性跳跃网、秋千、转椅、浪木等以及锻炼心肺功能的跑台,自行车功量计等有针对性的运动。
特因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这项训练是航天员训练的重头戏,它包括超重训练、前庭功能训练、低压缺氧、高/低温、振动和噪声环境训练等。
返回
火箭起飞时,航天员将会遇到806gs的加速度(S为秒),这样大的加速度,人体无论如何是耐受不了的。工程上把它分解,采用三级运载火箭,使得每级不超过5g,每级持续时间100s至200s左右,飞船返回时,重力加速度为5至9g,持续200s左右,而人的耐受限度,纵向3至4g;横向(从胸到背方向)可达7至8g,持续时间可到30s。这就是我们在电视画面上看到的杨利伟在飞船座舱中是仰卧位。只有这种姿势才能保证航天员在飞船起飞和返回过程中是安全的,使之处于头脑清醒的状态。超重耐力是通过人在离心机上周期性的训练和适应而获得的。
返回
飞船在轨道飞行期间,处于微重力环境下,由于失重,身轻如燕,航天员和其他物品如不被束缚,就飘来飘去,虽然看上去很好玩,但会感到有点头晕脑涨,操作不便,甚至有时定向能力发生困难。这样,就很难在太空生活、工作和执行特殊的飞行任务。因此,必须在地球重力环境下,制造失重环境,加大失重适应性
课件:教师范作 宇航员训练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