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互动,让教学更有效
摘要:如果说城市改变生活、网络拉近距离、信息提升质量,那么教育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改变。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与学科的整合,已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更体现出它的互动、快捷和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学生
一、运用信息传播方式,递进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教学应关注“完整人”的发展,关注生命的健康成长。在教学“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理念下,课堂教学比以往更注重过程与方式。如《认识计算机》中,首先通过媒体提示:“嗨!通过我能给计算机打字、下命令……你能在眼前找到并说出我吗?抢答开始!”链接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兴趣盎然地认识自己面前的计算机类型和组成部分,并帮助他们加强理解和加深印象;其次,通过游戏方式,揭示课题;再次,通过媒体课件对古代和现代信息传播、接受、处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如写一封信,算一道题,认识一样东西,了解一个信息……),促进学生感知计算机的强大作用;通过合作探究、尝试等方式,认识和操作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常用软件;最后,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创作实践,从而促成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利用信息展示平台,多元评价艺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存在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孩子中。但差异不是差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发展、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在组织学生学习和运用“画图”软件进行创作活动中,我利用“极域电子网络教室”软件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学作品的创意、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我鼓励学生把作品上传到学校的“印象·实小”主题博客中,请教师、家长、同学进行网络赏析并留言,扩大影响力。尝试改变以往“先教师示范,然后学生练习,最后等下课”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搭建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平台,帮助学生在坦诚、关爱、和谐、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享受自信与成功。
学科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优越性非常明显。让我们可以充分考虑学生、教材、情境等背景因素,利用媒体、网络等,为课堂提供理想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从根本上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并使之有效化。
三、巧用信息呈现优势,创设情境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巧用一:通过可视化等媒介,创设“活趣”情境。如在《遨游因特网》中,通过一个播放宣传类动画片段,引领学生在惊叹声中体会网络的神奇以及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神奇作用。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巧用二:生活体验,心灵回归,激发学习兴趣。如在进行三年级的信息技术与美术共同的《电脑绘画创作》一课中,鼓励学生将作品上传于学校“印象·实小”网络平台中,让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课后拓展延伸,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活用信息、交流渠道重点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活用一:通过多媒体的介入运用,直观学习效率更明显。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比欣赏不同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更容易地去初步感知、了解。计算机课中不用为了认识主机内部配件而拆卸一台甚至多台主机,运用网络、图片、视频、动画等媒介可以更安全、快捷地促进认识。
活用二:通过信息资源的开放,作品、案例呈现多元性,引导学生掌握规律。如在《美化文档》
信息互动,让教学更有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