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六)
在《颜勤礼碑》出土之前,颜真卿的大字楷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般被认为是《麻姑山仙坛记》或《颜氏家庙碑》。前面介绍的“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已经走下神坛,《颜氏家庙碑》存世颜碑中字数最多,洋洋2828字,年代最晚,之后再无作品传世,保存也最完整,没法不把它视为颜真卿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为什么近年地位反而下降了呢?
或许和人们避重就轻的习惯有关?一本比别的颜体字帖都厚一倍、重一倍也贵一倍以上的字帖,学书者和出版社编辑都会皱眉头。
《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并序》,现在最简单的叫法是《颜家庙碑》。建中元年(公元780年),72岁的颜真卿执掌吏部,阶高二品,颜氏家族在他的率领下,声势达到一门六代以来的最鼎盛时期。他先将敦化坊祖宅改为颜氏家族祠堂,然后为他的父亲颜惟贞撰立了这块碑。十月,颜真卿升任太子少师,子侄八人封爵进位,锦上添花,于是又在碑阴的碑额位置书刊《碑后记》。,宽176cm,碑文四面刻满,碑阳碑阴每面各24
行,行47字,每个字字径大约5cm;碑侧宽40cm,各6行,行52字,所以碑侧的字要小一些,。(见图1)碑阳李阳冰写了高水准的篆书额,3行6 字。(见图2)碑阴额的《碑后记》计10行,行9字。
碑首行下刻有宋初李准的题记,说“自唐室离乱,其碑倒卧于郊野尘土之内”,直到被都院孔目李延袭发现上报,才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二十九日移入府城孔庙内“重立”。题记是欧体,书写者是当时的篆书大家南岳梦英。梦英还为李延袭写了一行篆书的题记,另外还有“都料匠田密”五个字,现在在原碑上找不到了。(见图3)府城孔庙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碑林,作为最早的一批落户者,《颜氏家庙碑》和《多宝塔碑》并肩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
问题在于这个“重立”,仅仅是原碑重新树立,还是有所加工?在这里,我放下既往只讲版本,不做书法优劣评判的习惯,花一些篇幅讨论《颜氏家庙碑》的风格问题。
朱关田先生在《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对《颜氏家庙碑》有这样的委婉的批评:
其实,此碑鲁公最晚所书,年事高迈,精力殚竭,且称述祖德,意绪肃敬,二乖并造,终难奇绝。
老人用尽心力,反显拘束,这是讨论书法家的主观因素,是否还有客观因素?在上一篇介绍《颜勤礼碑》的书评里,我这样说过:
碑阴还能清晰地看到在碑阳几乎消失的界格,书写者似乎不受界格的约束,根据周围字的大小和繁简,灵活的处置每个字在界格里的位置,很多字的起笔或收笔经常越出格外,使文字整体的格局在整饬中透出活泼,这似乎证明书写者是直接在原石上书丹的。
在《颜氏家庙碑》里,“越出格外”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每个字不论笔画繁简,都老老实实的待在界格之内,因此,一些笔画少的字往往显得过大,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总好像矮了小半截。这似乎证明了原碑不是直接书丹于石。米芾《海岳名言》里的名言:“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说的似乎就是这种情况。
《颜氏家庙碑》和《颜勤礼碑》都是祖述先人,两块碑的内容有很多重合之处,拿来做风格比较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我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此处不多透露。只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